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2/20
富馬酸二甲酯是什麼?簡單來說,它由兩個「羥基」經酯化變成「甲氧基」,可以做為除黴劑使用,然而它具有肝毒性,且會傷害免疫系統以及消化系統。
・2017/12/20
隱翅蟲是一種甲蟲,在臺灣已經有超過 1000 種已經被命名的隱翅蟲,而其中能對人類造成傷害的只有少數的 20 餘種。我們藉由這次的主題來介紹臺灣人聞之色變的「隱翅蟲皮膚炎」之成因及如何避免,以及將隱翅蟲用於農業害蟲防治的案例。
・2017/12/18
有杏仁味、沾到一點點就會馬上死掉,時常出現在各大案件中...... 氰化物真的這麼毒嗎?呃,其實,漫畫裡的描述只正確了一部分。
・2017/12/16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常常與致癌的消息綁在一起,到底它們為何會常常出現在你我的日常飲食中?亞硝酸鹽又真的是好毒好毒的致癌物嗎?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流言?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從亞硝酸鹽可能的致癌機制談起。
・2017/12/14
在不少食安新聞中,也會不時聽聞貢丸、油條等食品驗出硼砂,究竟硼砂有沒有毒?有多毒?會出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以下,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2017/12/13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研究員,分析實際資料發現:「免除三歲以下兒童的部分負擔」制度,會讓三歲以下兒童到大醫院看門診的次數大幅增加,而且新增加的門診大多是應在診所治療的輕症(如感冒)。這顯示調高部分負擔,將有助於抑制輕症病患到大醫院就醫次數,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2017/12/11
「間接添加物」聽起來或許是個很可怕的名詞,但你知道它其實從古代就一直存在在人類飲食中嗎?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風險該如何進行分析、管控?
・2017/12/11
「塑膠包裝的食品放進微波爐加熱,會吃到塑化劑!」、「常用美耐皿餐具恐致癌!」大家對這類說法應該不陌生,有關餐具、廚具的食安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出現。但是這些言論的依據究竟為何?可信度又有多高?
・2017/12/10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具有持久性、半揮發性、生物累積性,會不斷累積,且透過水和空氣長距離傳播。而《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出現,正是為了讓環境不再受到這些物質的污染。
・2017/12/09
合成生物學致力於將人的巧思放入生物各層次的調控中,以創造新的生命形態和功能。而改造做為遺傳物質的去氧核醣核酸是合成生物學最熱門的題材之一。其中一個驚人的想法便是將人工合成的鹼基對加入DNA序列之中,使生物的調控變得更多元化。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Floyd Romesberg教授以研究證明人工鹼基不但能被轉錄成mRNA,還能夠被人工tRNA轉錄成蛋白質。近期,這振奮人心的成果則發表在了上星期的《自然》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