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3/25
失智症並非單純老化記性差,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
・2021/03/22
最近在 Facebook 火紅的「便當菜」中,你可以接受(甚至很愛?!)哪一樣?常常出沒於便當中的醃漬蔬菜,雖然很下飯,其高鈉含量卻對人的健康有隱患。爲什麽吃太鹹會讓人血壓高?在不違反倫理的原則下,科學家該如何研究特定成分攝取量與人體反應的相關性?
・2021/03/22
總是被惱人的痠痛困擾?你可能被「纖維肌痛症」造訪了!中研院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深入研究組織酸化如何誘發慢性肌肉疼痛,成功找出背後的致病機制,揭開纖維肌痛症的神秘面紗,為解決疼痛煩惱帶來曙光。
・2021/03/17
被視為救世主的新冠疫苗,在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研發後終於完成,也有部分國家陸續開始施打,本文透過簡要翻譯英國資訊,了解他們對特殊族群的接種建議。
・2021/03/15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國紛紛祭出的嚴格手段,封城、禁足、邊境管制。但這類政策宛如雙面刃,控制人流接觸、傳播疫情,也可能同時衝擊經濟。性命要顧,生計也不能不管,政府該如何擬定政策才能兼顧兩者?當 Covid-19 可能趨向常態化,從嚴防守零容忍是長期最好政策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團隊建構出一套經濟學運算模型,在健康與經濟權衡間,找出適合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2021/03/12
絕大多數的人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在吵雜的捷運車廂內戴起耳機,不自覺調大音量,讓自己全然沉浸在音樂/影片/Podcast/Clubhouse 的世界裡;又或是前一天晚上參加演唱會、派對,與朋友在 KTV 盡情高歌,隔天卻出現耳鳴、耳悶、聽不清楚,通常不用理會過個幾天就沒事了,但是真的⋯⋯沒事嗎?
・2021/03/12
社群上有許多具有影響力的網紅在不同的領域產出資訊,甚至是後續周邊。某些以醫藥健康、科學知識推廣為定位的社群名人,也紛紛推出保健食品,卻頻頻惹議......。
・2021/03/09
眼壓會隨晝夜變化,一般人通常清晨眼壓最高,就診時眼壓已從最高點降下。不是沒測到就等於沒有青光眼,青光眼影響緩慢,週邊先來,最後才影響中心視野,這也是一般病人易輕忽的原因。
・2021/03/04
骨科權威期刊(JBMR)發表針對 疫情期間骨鬆治療的指引。指出雙磷酸類藥物(bisphosphonates)有長期抑制破骨細胞的特性,若已經在使用例如骨力強(Aclasta)針劑藥物,施打一劑即有保護力。若需延緩幾個月再注射下一劑,對骨質密度及骨折風險不會有影響。
・2021/03/02
膝關節為最常見的關節退化部位之一,患者無論是平日走路、蹲下撿東西、自椅子站起等簡單動作,患者都會經歷「切骨之痛」。所幸目前有新型的人工膝關節可作為置換選擇,除了材料優化,符合原始人體工學的特殊旋轉設計,讓骨頭跟骨頭更密合,行走自如好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