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6/17
長期以來,科學家透過藥用植物中「二次代謝物」的發現、萃取純化,進而發展出保健食品、藥物。日前,楊文欽實驗室團隊發現了「咸豐草」中的「聚多炔糖苷 (cytopiloyne) 」有治療糖尿病的潛能,此發現所衍生中研院專利與技術也成功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冀望所研發產品可以嘉惠更多糖尿病患。
・2017/06/17
為何不同立場的支持者,總深信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探討社會心理學家海特的認知模型,結合自身經驗與論點,試圖找出化解社會衝突的解方。
・2017/06/16
【科科愛看書】我們的性別,到底是如何決定的?由天氣、運氣還是神的旨意?多年以來,我們漸漸知道性別背後的科學根據
・2017/06/16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台灣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那麼世界會因此而改變嗎?答案是,會!而且影響的層面非常的廣。不過如果「大臺灣」真的存在,那麼對於我們看待聖嬰現象將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2017/06/15
根據一項美國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到異常的氣溫升高容易導致人們在夜晚難以入睡,其中,又以低收入及老年族群受此影響最為嚴重。全球暖化除了融化冰山、升高海平面外,更進一步影響了你我日常的生活。
・2017/06/14
1960 年代,行為主義大行其道,其中,最熱衷的支持者約翰.莫尼甚至聲稱性別可以藉由社會界定,此一荒謬謊言最後被戳穿,造成的傷害卻無法彌補。近年來,學界提出了性別光譜的理論,也有許多團體認為應尊重個人的性別認同,即便如此,跨性別者的路仍然艱辛。
・2017/06/14
紅酒的品評是以「嗅覺」為主,氣味和香氣決定了酒的品質,而氣味會隨果實的熟度、橡木桶製法的不同而改變,甚至微生物、氧化過程也影響了紅酒的風味,讓每支紅酒都有獨特的調性。
・2017/06/13
科學知識非旦不是一成不變,還會隨著時間流 逝不斷「修正」。許多科學史上的「修正」,多數要花上數十年以上的十間重覆驗證,而在漫長而嚴苛的驗證過程中,淘汰掉的未必是舊的論點,也可能是新的想法出現瑕疵而自然消滅。為什麼地震預測這麼難?又為什麼很多個人的研究很難被學者們認同是有科學根據的預測?這並非是研究上的爭議,而是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上若不夠嚴謹,而這才是學者們更在意的地方。
・2017/06/12
古往今來有許多生男生女的妙方,但決定性別的因素其實十分複雜,除了生殖器官之外,染色體和賀爾蒙也會有所影響。從來沒有單一件事能獨力決定性別,因為性別其實是個龐大而繁雜的系統。
・2017/06/11
我們在旅行或觀看表演時拍照,是為了日後可以作為一個線索來喚起旅行的整體回憶,提供大腦一些線索才好進一步勾起細節與體驗。所以拍照是好事,但如果太頻繁拍照的話,注意力無法投入在當下,那可就會讓美好的體驗當場減少囉,這樣就算有照片當線索,但回想起來可能就比較差囉。所以啊,別太依賴照相機的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