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奧祕
2195 篇文章・ 4712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3/27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是在英國的一群學者嘗試透過情緒臉孔辨識的訓練來降低青少年的暴力行為,他們採用兩個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情緒臉孔辨識的訓練:首先,讓實驗參與者看到模凌兩可的情緒臉,然後請他們用二分法判斷這張臉的情緒,透過給予實驗參與者的回饋來改變他們對於情緒臉孔的判斷。
・2013/03/23
人們都說戀人的心中有一首詩。熱戀中的一方往往能看到詩意從對方眼中流出,幻變成愛的音符。不過倘若有女生發現在與另一半交談時,對方的目光並沒有 深情地望著你的眼睛,而是在你臉上其他部位停留,倒也不必擔心對方對你的愛意減退或者對你有所隱瞞——根據一項研究的結論,這屬於正常眼神移動。
・2013/03/20
許多遺傳性疾病都是因為基因突變,造成胺基酸序列改變,使得蛋白質功能喪失而得病。但有沒有人會因為攜帶了特定的基因突變,反而不容易罹患特別的疾病?
・2013/03/12
基因突變不完然都是壞的?一則研究指出,在相同位置但不同的基因突變型,將決定老年時認知功能的優越,也將決定是否會罹患阿茲海默症!
・2013/03/07
假設你現在有顆蛀牙,用舌頭去舔舔它,感覺似乎有個不可思議的大凹洞在裡頭;要是到了牙科,把蛀牙的照片等比例放出來看,似乎比起原本你心理想像的畫面還小了一點?
・2013/03/06
在1890年代以前人們對瘧疾傳播方式的認識相當有限。雖然早在古文明時代的古埃及、古希臘和中國就已經記載了該病的症狀,18世紀歐洲的醫學家就對瘧疾的週期性發熱及脾腫大等典型症狀進行了詳細描述,也提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案,而隨著細菌學的進步,19世紀中期醫學家也在瘧疾患者血液裡找到了致病的瘧原蟲,但醫師和醫學家們始終不了解瘧原蟲是如何在人群之間傳播的。
・2013/03/02
在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動物實驗,常使用猴子來做神經生理研究,然後根據其結果,再使用如核磁共振(fMRI)或跨顱磁刺激(TMS)等,非侵入式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人類身上,探究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而閱讀《想像的力量》後才知道,比較認知科學,則是觀察黑猩猩在野外,或是實驗室中的行為,和人類的相同與相異,以演化的角度了解「人,何以為人?」
・2013/03/01
最近發表在《BMC Biology》期刊中的研究指出,這些發光的小動物具有10個一組的蛋白質來產生光芒。即使櫛水母沒有眼睛,牠們擁有另一種叫「視蛋白(opsins)」的感光蛋白質,但目前仍不知道視蛋白在這些動物中有哪些功能,且這組基因組也是首度在發光生物中完成定序。
・2013/02/26
「為什麼我的老婆or女友每個月總有幾天看我不順眼?」這並不僅是這些男人的敏感作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個月的某幾天中,女性確實容易對自己的另一半吹毛求疵。看到了一些關鍵詞的你想必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怪罪了大姨媽了吧?
・2013/02/19
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於1901年頒給了德國生理學家Emil von Behring。von Behring和Kitasato兩位科學家基於在白喉與破傷風免疫機制上的研究成果,在1890年共同發表醫學論文,為日後傳染病疫苗及血清療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