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奧祕
2195 篇文章・ 4637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2/18
很久以前,照片的存在的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在電影中央車站中也提到了「如果你想我,可以看看我們的合照,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怕你有一天會忘了我。」但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普及,很多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照相,但你是否有想過,你保留下來的究竟是照片還是回憶?
・2013/12/17
生活在台灣,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摸不到,成為習慣。如果將媒體視為一個動詞,這個過程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呢?其實是多層次的,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採訪的人」,尤其媒體拍攝受訪者流淚、煽情的畫面,容易引起民眾質疑「會不會傷害到當事者?」;但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社會面貌,不也是媒體形塑的嗎?因此「接收媒體的大眾」也是受影響的對象;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對象是「記者」,他們從事第一線採訪和報導的過程,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思考如何轉譯為新聞,這同時是自我內化的過程。
・2013/12/17
在討論咬舌自盡的問題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瞭解一下人為什麼會突然死亡。雖然俗話常說「人死如燈滅」,但死亡事實上並不像關燈那樣是一剎那的事情。
・2013/12/16
每個月,寂寞的卵子等不到屬於她的那顆精子,就席捲子宮內膜幻化成一縷紅煙香消玉殞,墜落陰道深淵,空留寂寞蔓延。
・2013/12/09
《下流科學》這本書的立論圍繞在以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去推論我們現有的器官或行為在生物適應上有什麼價值,或者某些特性只是某個適應的副產品。比如為什麼人類性交要有抽插的動作,而不是像打針那樣插入一次就好?
・2013/12/07
昆蟲和我們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而牠們迷人的多樣性,當然也深深吸引了自然觀察愛好者的目光。不過,雖然我們常常看到昆蟲,卻不知道牠們對我們還隱瞞多少祕密。這場M.I.C.邀請兩位講者:「昆蟲法醫」台大昆蟲系蕭旭峰教授,以及《昆蟲臉書》作者黃仕傑,為我們帶來昆蟲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3/12/04
首先,按照比較生理結構的思路,並不能得出「人類更適合素食」的觀點。比較中存在著多處事實上的「硬傷」。其次,雖然說人本質上也是動物,但人跟其他動物相比,已經有太多不同的生活能力與生活方式了。要判斷人類是不是更適合吃素,還是應該去探索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13/12/04
Richard Prum的研究團隊發現鳥類的藍色羽毛,可以由兩種基本的奈米結構,表現出很多種的藍色。藉由比對光譜圖、奈米結構、x光繞射結果,Prum推定其形成機制與相分離(phase separation)有關係,可以使羽毛的奈米結構的尺寸長得剛剛好,顯現出特定波長的大小。
・2013/11/27
建築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表象,人類集聚所有智慧,創造它為了對抗天災和人禍,當然是個令人驕傲結晶。不過,自然界除了我們以外,也存在著偉大的建築師你知道嗎?
・2013/11/19
《我即我腦》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人們的性格如何成形、大腦是如何正常發育和運作,以及可能會出現什麼疾病等重要且有趣的問題。《我即我腦》試圖要讓民眾瞭 解大腦的性別差異、大腦與性取向的關係、大腦的演化、大腦發育和衰老、大腦疾病的致病原因、人的生與死等等切身相關的問題。他也想要為學生和年輕的神經科 學家提供更多腦科學的基礎知識,讓他們也能夠和別的領域的人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