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
1517 篇文章・ 4038 位粉絲

內容包含:天然災害、農業發展、能源(電力)、廢棄物、污染、環保、氣候變遷、暖化、人為擾動、開發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1/26
日前,環保署表示中止目前八里汙水處理廠的廚餘變沼氣發電計畫,輿論譁然;然而緊接著在隔天,現任環保署長魏國彥隨即表示生質能源發展政策並未停止,環保署將召集專家學者研究適合國內的技術,再重新展開試辦計畫。到底廚餘處理為什麼重要,而又為什麼蓋個處理廠會這麼困難,本篇文章就帶各位讀者一探究竟。
・2015/01/19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2009年在「自然」雜誌上,有關地球的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的文章呢?在當時,有30個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列出九項他們共同認為對地球很重要的指標,以及這些指標的上限。 這些指標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loss)、氮循環(nitrogen cycle)磷循環(phosphorus cycle)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懸浮微粒污染(particle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化學物污染(chemical pollution)、臭氧層的消失(ozone depletion)、淡水使用(freshwater use)、森林砍伐與土地使用變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2015/01/15
安全度評估即是對核能電廠的健檢,評估的過程包括儘量找出威脅電廠安全的因素,與電廠防禦這些因素的能力。其結果除了用機率分析求得之爐心熔毀頻率外,也可得知導致爐心熔毀的關鍵因素與其比重。
・2015/01/09
每年,《自然》(Science)的編輯群都會選出科學上的年度突破成就,人類的科學素養便是勇於追求無邊無際的各個領域,曾經我們這麼做,而未來我們也會如此繼續。今年的獲選者有遠至彗星的羅賽塔號、恐龍的後裔解密以及電腦科學新的里程碑等10項驚人成就(上)。
0
0
・2015/01/01
2014年是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一年,2015年元旦則是「自己的流浪動物TNR自己模擬」的開始。希望所有關心流浪動物議題的人,都可以找到理想的、科學的、有所依據的方式,無論是透過捕捉移除努力送養也好,或是透過不得不為的TNR也好,來解決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
・2014/12/20
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每天都有上萬人潮在此上班、觀光,而這棟高樓蓋在鬆軟的臺北盆地上,究竟是如何抗震的呢?甘錫瀅總工程師提到,高樓的結構必須「軟硬適中」,並說明101透過高韌性接頭、巨型結構、將基樁深入岩層來強化建築結構,以及運用阻尼器來減緩搖晃的不適。101這個案例,可說是高樓防震的代表作。
・2014/12/20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房子是否耐震極為重要。林克強研究員詳細介紹建築耐震設計的考量因素,包括地質因素、結構特性、建築高度、建築規則性、個人使用習慣,以及比較臺灣現代建築的三大結構—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以及鋼骨結構(SC)的優缺點,並強調維護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2014/12/20
盧俊廷建築師透過中壢市立幼兒園高鐵分班、青芝兒童公園等綠建築經典案例,說明綠建築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以追求防災、節能、低成本的三贏。
・2014/12/20
設計良好的建築,除了具備蓄水的功能、有助於抗洪,也可藉由建置雨水回收系統,為未來的水資源危機預作準備。綠建築標榜「日常節能」和「水資源利用」,輔以蓄水池、雨水利用機制,是以節能環保的策略來降低極端氣候下災害風險的利器。對此,孫振義教授介紹建築防洪、水資源利用的觀念,並提出綠建築的推廣策略建議。
・2014/12/20
荷蘭和英國為了因應水災,近年都出現「兩棲屋」。王价巨教授提醒大家,要採用哪種防災建築,必須考量當地的自然條件,國外的建築未必適合臺灣。事實上,建築本體已是災害管理的末端問題,國土規劃、都市規劃、社區規劃才是更上位的問題,政府、開發商、建築師都有責任,而公民也必須關注以及監督,人們才能有更好的建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