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9/24
2018年9月24日,台灣時間下午3點45分,全球的數學家和數學迷們,都將目光聚焦於德國的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 Laureate Forum);世界各地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每年一度聚集於此,和獲邀的學界大師進行交流。演講台上,英國頂尖數學家麥可.阿蒂亞(Michael Atiyah)正準備發表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的證明。
・2018/09/14
數學只是一種語言,一種媒體。 Paul Samuelson 的《經濟分析原理》首頁便題有J. Willard Gibbs 的名言:「Mathematics is a language」。使用數學,讓我們的論述能夠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consistency)。批評數學模式應該批評模式之錯誤或不完全的假設,而不是批評數學。不使用數學的論述,難道就一定會更好?
・2018/08/24
什麼!形狀也會有「新」的?科學家在皮下組織是由一種新形狀「scutoid」排列而成。此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人工器官的研發。
・2018/08/17
「將圖的所有頂點著色,且彼此有邊的頂點必須要塗不同色」許多人可能都在中學階段碰過類似的「點著色」問題,但這個問題如果變成:把平面上無限多個點都當成頂點,這個擁有無窮多個頂點和無窮多條邊的圖的點著色數是多少呢?曾經,他的答案是四種就夠了,但現在有生物學家推翻了這個說法──要五色才夠!
・2018/08/17
「十次車禍九次快!」為了避免民眾開快車肇生事故,台灣的高速公路上會沿路架設測速相機。開車族為了躲避測速相機,會在車上裝「反偵測雷達」;只要「反偵測雷達」偵測到測速相機發出的電波,雷達就會發出逼逼聲提醒駕駛減速。其實,在高速公路上抓超速,可以不需要這麼諜對諜,只要用上一點數學。
・2018/07/13
人生由一連串「選擇」組成,不同選擇會導致不同結果。如何衡量人們的抉擇對後果有什麼影響?這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命題。「衡量」,總要有個客觀且避免偏誤的計量方法,而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的許育進副研究員,專門設計給經濟學家使用的「統計方法」。
・2018/07/10
當機率被法醫、法官及陪審團誤解,看似正確的數據,都會變成製造謬誤的幫兇。正確地了解貝氏定理才能根本解決謬誤。
・2018/07/10
「國小數學不外乎加減乘除,能設計出什麼有趣的活動嗎?」約莫兩年前,我開始規劃「動手做」的數學實驗課,請教幾位國中老師,他們建議我從國小著手,一方面國中課業壓力大,一方面國中生對數學的好惡相對定型,不如從小學做起。
・2018/07/09
107年大學學測自然科第68題講的是地震的問題,藉由題目的情境來推算,地震定位沒有想像中簡單,不同的單位觀察地震是為了不同的面向觀察同意件事情,但都需要由不同的資訊佐證。
・2018/06/30
長久以來錯視藝術令人目眩神迷,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為此不疲,創造出衝擊世人感官與意識的圖形,模糊錯覺與真實的邊界;維度除了是描述時空座標的參數,也代表一件事物的特點與面向。本展試著透過國際與台灣在地設計、文化、數學類的作品,呈現當代錯視藝術的多重趣味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