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9/02
作者巧妙的以平易近人的散文書信方式,在十二個章節中說明了公民科學參與者如何在一次次的記錄中建立和土地的連結與歸屬感,以及公民科學家在參與記錄常會遇到的問題,例如電腦地圖和現地實況的差異、野外的不確定性、數據給予時的困惑、記錄者視覺和聽覺對科學資料的影響、長期固定記錄的重要性、耐心的消磨等等。 如果你是參與計畫的公民科學家,那麼一定要閱讀這本書,作者的這些經驗、感受和說明,想必會有許多地方讓你心有悽悽焉和恍然大悟的會心一笑;對於經營公民科學計畫的規劃者或推廣者,這本書將會是很好的顧問,可以了解參與者的內心想法、遭遇的問題和疑慮,這對於公民科學計畫的推動和長久維持,都會是重要且寶貴的意見。
・2018/09/02
路殺社的成功,以臉書社團為資料及平台的公民科學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生,包括蝸牛、蜘蛛、蛾類及鳥類食性。讓「拍照打卡」不只是享用美食之前的小儀式,也成為公民科學家累積大量生物時空分布資料的舉手之勞,促成了這些機會型公民科學計畫。 除了生態相關的公民科學,天文學和氣象學也有許多大型公民科學計畫,不過大多是由國外機關發起,台灣的公民科學家直接參與計畫。例如「星系動物園」、「瓦普空間」和「氣旋中心」。 近年,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博雄教授推動「都市微氣象網」,透過微型感測器與智慧型手機的結合,收集更細微的氣象資料。至今,公民科學已經不再是新穎陌生的運作模式,雖然改善了資料收集效率的問題,但是,面對龐大多源的資料,還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分析,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
・2018/08/29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個現象,有些動物會被人類或是同類傳染哈欠,到底哈欠真的會傳染嗎?背後有什麼樣的運作原理?
・2018/08/29
為什麼會打哈欠?人類已經好奇這個問題千年,至今能尚未找到定論,但研究者針對打哈欠有諸多生理與社交功能的假設,讓我們知道,打哈欠這項看似簡單的生物行為其實暗藏許多秘密。
・2018/08/27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的是即使兩個研究者的能力相當、對科學的貢獻也相當,但原本就有名的那位會比原本無名的那個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可。比方說,只能有一個獲獎人的獎項通常會被頒發給原本就有名的那位(實驗室大老闆),而不是原本默默無名的那位(苦情研究生),於是,有名的科學家愈來愈有名,相對地也能夠累績更多的名聲與資源。
・2018/08/24
Joseph Raz 教授獲頒第三屆「唐獎」法治獎,這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對於開啟社會與法律的對話,有極其獨特的貢獻;以及他的研究之關鍵性,使任何研究者觸及相關領域,都無法迴避它。本文想要聊聊 Raz 的研究,跟我們民主社會的生活有什麼關係,能帶給我們什麼思考上的刺激,進而能啟動怎樣的改變。
・2018/08/21
《銀翼殺手》究竟它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價值,在出版了半個世紀後,仍然不斷被討論?本篇帶領大家認識(或是複習)科幻經典《銀翼殺手》,接下來將陸續有更多科幻佳作的介紹,請大家拭目以待!
・2018/08/17
「十次車禍九次快!」為了避免民眾開快車肇生事故,台灣的高速公路上會沿路架設測速相機。開車族為了躲避測速相機,會在車上裝「反偵測雷達」;只要「反偵測雷達」偵測到測速相機發出的電波,雷達就會發出逼逼聲提醒駕駛減速。其實,在高速公路上抓超速,可以不需要這麼諜對諜,只要用上一點數學。
・2018/08/15
2017 年 8 月 15 日下午 16:51 起,在臺灣各地發生的大規模無預警停電,全台灣共 17 個直轄市、縣市共約 592 萬戶用電受到影響。當天的分區停電直至晚間 21:40 才正式解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的是因為台灣缺電嗎?電力系統調度到底做了什麼呢?
・2018/08/15
綜觀斯波義信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可看出其由小馭大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又能以小窺大,說他結合東西學術研究之強項,實不為過。他從地方及個人活動出發,透過經濟物質因素和鉅細靡遺的史料,重建出地方與人的互動。其《宋代商業史研究》橫空出世,打破既有中國城市想像,一舉奠定其大師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力。而他不改其志繼續以同樣細密的研究方法,繼續對中國城市及華僑研究做出打破既往定論的研究成果,可見其研究精神數十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