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2/12
活躍於 19 世紀末的英國醫師萬巴德(Patrick Manson)遠渡重洋,來到打狗任職中國海關,開啟了奠定熱帶醫學的旅程。爾後他轉調廈門,看診之餘,也從事熱帶瘧疾研究,甚至培育華人醫生,為西醫在東方打下發展基礎。而他的研究成果,也成為了現代瘧疾知識的開端。
・2018/02/08
日治時期,「熱帶神經衰弱」於在台日人之間流行,影響範圍小從個人生產力,大到南進政策的廢存。藉由研究「熱帶神經衰弱」理論上的演變,中研院史語所的巫毓荃助研究員發覺,這不只是單純的生心理疾病,更牽涉在台日人如何於台灣殖民社會中,面對殖民地生活、政治與文化的難題及尋找身分認同。
・2018/02/04
地震學家除了研究科學裡的地震,歷史裡的地震也不能忽略!在地震科學起步前,想知道人們怎麼面對地震;怎麼認識地震,都必須從方志史料、隨筆,甚至文學作品中尋找線索。在地震知識未普及之前,這些前人的認知也許會有謬誤,但他們留下的地震記憶,卻大大幫助了現代人的地震科學研究。而在資料充足之後,地震學家又是如何研究地震的呢?讓我們從這篇文章窺知一二吧!
・2018/02/03
我認為這本書雖是一本給大學生及初入職場者的教戰守則,但同時也是對應當今世界上最重大危機--充滿焦慮感、不信任感--的解藥。每一章節討論的問題都專為現代人的焦慮感貼身打造,從旁協助我們突破文明與人性的種種衝突。例如,如何跟職場同儕打好關係、為何言行一致很重要、幹勁的提升方式、充滿負能量厭世感不行嗎、怎樣看待跟處理壓力等等。
・2018/02/03
愛因斯坦在 1905 年 6 月 30 日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世人最感興趣的就是:愛氏能以慣性座標之間的相對速度調整時光流失的快慢。
・2018/02/02
前科學生涯 (Science Careers) 雜誌編輯吉姆・奧斯丁(Jim Austin) 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鼓勵科學家轉行寫作。他說,科學家已經具備了閱讀和理解科學文獻的能力,至於寫作嘛,大家都多少會一點。全職作家不僅工作時間自由,又能兼顧生活與家庭,還不受地域限制,多好!聽起來不靠譜——你的直覺沒錯。
・2018/01/25
華爾街諺語:「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其中有哪些預期心理和動能效應影響?本文專訪中研院統計所的何淮中研究員。
・2018/01/24
屢敗屢戰地做著同一個實驗,然而實驗中起眼或者不起眼的變量和參數實在太多。你開始懷疑一切,開始每次改變小小的一點條件。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竟然奇蹟般地把煎熬了很久的實驗做出來了!你開始歸納總結,你試圖還原一切細節,然後,你很可能會把你成功的經驗歸結於那天你穿了某件「幸運衣服」,戴了某個「幸運飾品」,或者實驗前做了某個不同尋常的小動作······ 從此,為了避免再次經歷這樣的煎熬(雖然你心裡知道其實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會在每次重要的實驗前試圖再次穿上那件「幸運衣服」,戴上那個「幸運飾品」,偷偷地重複做某個奇怪的小動作······恭喜,作為一個科學家,你開始迷信了。自然科學的每一個領域,或多或少都被類似的科學小迷信給侵入了。有一些小迷信,如費米的木桌子、種晶用貓鬍鬚,看起來雖然荒誕,但其實有它背後的科學原理;而另一些小迷信,則似乎毫無根據。以嚴謹客觀為標識的現代科學,以理性邏輯縝密而著稱的科學家,為什麼有時候也會沉迷於熱衷於這些在外人看來無法理喻的小迷信呢?
・2018/01/23
新聞界長期以來都將愛迪生和特斯拉,這一對美國最偉大的奇才,形容為勢不兩立,但是在這危難關頭,愛迪生非常大度地放棄了競爭,為悲痛的特斯拉提供了臨時工作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