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5/19
隨著研究資源的日益緊縮但發表管道卻不斷增加之現實狀況,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者面臨了比以前更殘酷的發表壓力。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學術不端的事情不會消失,而且會越來越嚴重。從最近臺灣所面臨的這兩場學術造假風波之經驗顯示,論文造假事件的處理已經到了必須尋找更迅速、更有效的方法才能對抗的時候了;這不只是臺灣的課題,也是全世界科研界的共同課題。
・2018/05/17
儘管郊狼的蹤影難得一見,但牠們的聲音倒是讓人聽來十分熟悉。 晚上的嚎叫完全不會讓人認為牠們身處邊緣地帶,相反地,狼嚎傳遍大地,頓時之間吞噬整個夜空,充填整個空間。我們住的地方離地方上的消防隊大約有一、兩公里遠,當火災警報響起時,不可避免地會聽到高亢的警報聲。在緊急警報所發出刺耳的機械聲裡,牠們似乎能從中辨認出什麼,激發喊叫的本能。
・2018/05/17
看天池(vernal pools)來來去去,出現之後又消失,這樣的一種自然景觀,其特性不僅在於物理性質,也有其獨特的時間性,通常僅維持幾週到幾個月的時間。隨著冬去春來,濕地被不流動的水淺淺地覆蓋,維持的時間長短不一,這些濕地一般都很小,面積不超過兩畝,沒有和其他水體相連。看天池是接收融化的雪水和春雨而成,經常完全為人類所忽略。
・2018/05/17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社會學家艾倫.厄文所提出,用在他一九九五年發表的書名中,不過在厄文的書中,這個詞與科學、技術和社會政策比較相關。同年,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的教育主任里克.邦尼在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申請計畫時,也用了同樣的字眼,回首過去,他表示:「當我從辦公室窗口向外望去,我突然想到這個詞,可以用來替代『業餘科學家』。沒想到後來竟然會受到廣泛的使用。」當然,這個詞似乎能貼切形容這間研究室長久以來的志工計畫,從一九六五年的「鳥巢記錄卡計劃」、一九八七年的「餵食台觀察計畫」到今天各式各樣的計畫。
・2018/05/15
只要轉換成嶄新而規模適中的科學和善待自然的技術,科學和技術將會變得多麼親近呢?要拯救地球的危機,就要繼承以往科學和技術的成果,然而要在不受其侷限的情況下,創造構想嶄新的科學和技術。將嶄新的風氣帶進科學中,讓轉型的時代更進一步大幅發展的人,就是肩負未來的你們。
・2018/05/15
這本書首先是回顧我成為科學家的契機,同時想要歸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有什麼特徵,以及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科學的原點在於個人的好奇心,終究只是一己的行為。最後還是要在與社會的連結之中,孕育出專門觀測和測量的工作,隨著大學的興辦將知識集中起來。透過這個過程,以科學研究為專業的「科學家」誕生了。科學家的職業就此定調,科學的力量藉由國家獲得認可之後,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就產生質變。科學脫離以往的個人活動領域,像現在一樣成了靠稅金營運的公眾活動。當然,就算發生這樣的變化,思考和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也不會更動。
・2018/05/11
幾乎每個公園都有滑梯,長的、短的、曲折的、筆直的、中途平緩再直落的,多種形式與不同難易程度的滑梯,等著喜愛溜滑梯的人們來挑戰。 然而在公園溜滑梯時,為什麼有的人會飛出去蹬屁股而有的人不會?為什麼有的滑梯會讓人煞不住車而有的又不會呢?到底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溜滑梯的過程?
・2018/05/06
有感創新要掌握我們在「知識寫作九宮格」當中的幾個關鍵,包含:這是怎麼做的?誰發展出這樣的一個專業?他為什麼現在要讓我獲得這個知識?一方面你可以滿足許多讀者們對於這個科技未來的想像,也可以讓他們非常關注你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機會,提昇大家在科學邏輯上的思維。同時讓你能夠帶給讀者更好的願景,又能讓讀者更信任你的專業,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2018/05/06
講到社會爭議,大家可能聯想到要選邊站,甚至會講到火冒三丈的一些主題,但這邊不是要大家去吵架。而是社會爭議本來就會跟科學、跟很多專業知識密切相關。 無論是政治、環保、經濟中的爭議議題,你都會看到許多的專家在社會爭議中扮演一個專業的角色。但是,你可能有時候也發現,很多爭議議題要不是淪於吵架,要不就是專業都講不清楚,所以說這就是專業的溝通問題。
・2018/05/06
專業工作者造勢時,切記兩個關鍵詞,接下來要跟大家介紹當你開始利用使用者反饋時,要記住的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公共財」,第二個則是「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