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研究狗狗流口水如何贏得諾貝爾獎?帕夫洛夫「古典制約」與消化系統的經典研究

hemmings
・2017/05/18 ・18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四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於 1904 年頒給了俄羅斯生理學家伊凡‧帕夫洛夫(Ivan Pavlov)。頒獎理由在於他消化系統上的研究工作打下了重要的生理學知識基礎,同時被廣泛轉化、應用在其他領域學科上。

劃時代研究:神經如何調控消化系統

Ivan Pavlov
Ivan Pavlov

1897年,在累積了12年研究工作成果後,帕夫洛夫發表了名為《The Work of the Digestive Glands》(消化腺功能)一書。

帕夫洛夫厚積薄發,在這一本書裡一口氣發表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結果,同時提出很多具有突破性的理論。

該書一共有十三章,涵蓋包括實驗(手術)方法、消化腺功能、消化腺的神經系統、理化刺激對消化腺的影響、食物經過消化道過程、和臨床經驗與治療結合等等, 內容豐富同時具有前瞻性。筆者在此不會一一詳述帕夫洛夫的所有實驗過程,只想針對帕夫洛夫提出的幾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觀念或方法進行概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帕夫洛夫通過對消化腺的傳入/傳出神經干預,證明了神經系統對消化系統的重要調控功能。在此之前,醫學界還無法確定神經系統對消化系統是否存在影響。其次,帕夫洛夫建立了假飼(fictitious feeding)模型:他通過外科手術成功讓狗將食物吃進嘴裡,但在食物進入胃之前,就從人造瘻管排出,並以此證明了「嘴裡的食物對胃消化液分泌也存在調控機制」。同時,他提出了所謂「精神因素所致消化腺分泌」(psychic secretion)的理論。他發現不光是食物在嘴裡會引起胃液分泌,看到、聞到食物也會,甚至同一研究人員的在場、腳步聲、談話聲等等這些過去認為「和消化系統一點關係也沒有的因素」對胃液和其他消化液分泌也都有影響。

帕夫洛夫用於研究狗唾腺分泌的儀器裝置示意圖。Image/wikimedia commons

最後,帕夫洛夫發現當他在每次餵食前發出固定某種聲音(比如鈴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狗只要聽到鈴聲,消化液分泌量就會開始增加。

這一發現,成為日後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理論的基礎。所謂古典制約,就是通過反覆人為干預,在原本不存在關聯的兩個事件(一為條件刺激,一為生理反應)之間建立起聯繫

對人類理論學科的震撼彈: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建立過程示意圖。Image/wikimedia commons

古典制約理論的建立,不光是對醫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毫不誇張地說,它在整個人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層面的理論學科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其中又以對心理學、精神科學、教育學等等影響最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包括人在內)可以通過人為干預被制約」的理論自此成為猶如「1+1=2」的數學公式一般紮根在所有相關學科裡,甚至成為許多政治、社會理論的基礎,也是無數小說、電影和其他形式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赫胥黎的經典名著《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即是以極端經典制約下的人類社會作為大時代背景。

帕夫洛夫在他的著作裡還提到了許多非常重要的生理學發現,比如不同食物對消化液分泌的影響、消化液對彼此量和濃度的影響等等,實驗內容豐富而細膩。同時,我想要特別指出,其實在帕夫洛夫實驗進行的同時有許多其他研究團體也在進行類似工作,但是帕夫洛夫的實驗成果優於大部分競爭對手,因為帕夫洛夫的實驗方法很成功。他的手術技術高超,取得實驗數據(消化液量和濃度)的方法精良,建立動物模型的成功率也高。由此可見,除了有好的實驗構想以外,有可靠又實際的方法技術也同樣重要。

對帕夫洛夫的研究細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以下網站找到其著作英譯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以一張輕鬆的漫畫作為結束:

狗狗:「看我如何控制帕夫洛夫。只要我一流口水,他就會微笑然後在他的小本子裡寫東西。」Pavlov’s Dog. Comic by Mark Stivers. @twistedsifter

當我們在制約別人的同時,自己不也正處在被制約的過程中嗎?

順帶一提:我所在的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的心理系系酒吧(faqbar,每個系都有自己的專屬酒吧供系上教職員工和學生交流),名字就是Pavlov。想要被酒精和心理學家同時制約,去那兒就對了~

參考資料:

  • Pavlov, Ivan Petrovich, and William Henry Thompson. The work of the digestive glands. Charles Griffin, 1902.(此為1902年英譯版)
  • 備註:文中圖片作者不具有版權。如有侵犯版權/著作產權之行為,請即刻與作者聯繫。
    I do not own the copyrights to the images in this article. If you believe any content appearing constitutes 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another party’s right, please contact me immediately to notify of this infringement.

此原文轉載自原作者部落格,原文標題《巴甫洛夫的狗:1904年第四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Ivan Pavlov的文章回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hemmings
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認為科學必須從基礎紮根,相信經典必有其價值和意義。 通過介紹諾貝爾大師們的研究工作和嚴謹態度,在大眾科學的汪洋中推廣經典科學理論以及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並冀望藉此能讓讀者以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欣賞現代社會之包羅萬象。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成語科學】望梅止渴:梅子真的可以解渴嗎?竟然跟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有關!
張之傑_96
・2023/06/09 ・111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某人以不現實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們就可以說他「望梅止渴」。讓我們造個句:

我想到埃及看金字塔,可是沒錢、沒時間,只能以圖片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和畫餅充饑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心理上安慰自己。

為什麼望梅可以止渴?梅子很酸,當有人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流出口水,因而暫時不覺得渴了。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曹操行軍途中,士兵們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們說,前面有片梅林,梅子都熟了,又酸又甜,士兵不禁流出口水,趕了一段路,雖沒看到梅林,卻找到水源。

當有人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流出口水,因而暫時不覺得渴了。圖/envatoelements

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

其實望梅止渴是有科學根據的。在心理學上,將學習分為幾大類,其中一類就是制約反應,亦即動物經過訓練後,會產生一定的「聯想」,因而產生一定的行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夫洛夫每次餵狗的時候,就搖鈴鐺,久而久之,即使只搖鈴、不餵狗,狗也會流口水。巴氏稱第二刺激──鈴聲,為制約刺激,對制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即制約反應

巴夫洛夫是俄國人,生理學家,1904 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在 20 世紀初所做的一系列制約實驗,為學習研究奠定生理學基礎,在科學史上具有泰山北斗般地位。

再來看看曹操的望梅止渴。曹操精於權謀,深知心理。梅子是酸的,吃梅子的時候,舌頭上的味蕾受到刺激,經神經傳導到腦,再由腦發出命令,促使唾液腺分泌唾液。經過若干次經驗後,一聽說梅子,立即引起酸的「聯想」。換句話說,梅子可以和「酸」一樣,引起流口水的反應。

早了 1400 年的發現?

巴夫洛夫的「搖鈴流涎」實驗,看起來沒什麼,但經過歸納、演繹,卻開創出一整套學問。歸納、演繹正是科學精神(或方法)。科學和非科學的分別,就是會不會從簡單的事象,推演出有系統的理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曹操是 2 世紀的人,如確有「望梅止渴」的事,就要比巴夫洛夫早上 1700 餘年;即使是劉義慶杜撰的,也比巴夫洛夫早上 1400 餘年。可惜曹操的望梅止渴是用來騙人的,並沒歸納出什麼理論,和巴夫洛夫的實驗不能相提並論。

在歷史上,類似望梅止渴的事例甚多,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有段記載特別有趣:有位孝子母親死了,每次痛哭,都有鳥群飛過來,地方官員以為孝感動天,就報告皇帝表揚。後來才知道,孝子每次哭的時候,都會在地上撒些食物,鳥兒爭著來吃,經過多次「訓練」,鳥兒只要聽到哭聲就飛過來了。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18
2

文字

分享

0
18
2
新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從海兔的記憶訓練中獲得的啟示——《大腦不思議》
方寸文創_96
・2023/02/21 ・218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汪漢澄
  • 繪者/宋明憲

針對記憶的動物實驗,在猶太裔的美國醫師暨神經科學家艾瑞克.肯德爾[註1]的手中,獲得了非凡成果。

艾瑞克.肯德爾(Eric Richard Kandel,1929‒),猶太裔美國醫師暨神經科學家,2000 年獲諾貝爾獎。圖/方寸文創出版《大腦不思議

肯德爾在童年時,因為猶太人的身分,其家庭遭到納粹警察迫害,造成他一輩子的創傷記憶。他認為自己對記憶的本質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強烈的研究興趣,正起源於在維也納這段童年的心理創傷。他尤其經常省思,為什麼像德國人這樣在音樂、藝術等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民族,卻可以對其他民族做出如此凶殘的暴行?

尋求這個答案的強烈欲望,就驅使他走上了精神醫學與腦研究的道路長達一輩子。

尋找實驗對象

肯德爾對米爾納在 H. M. 身上的發現相當著迷,所以他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動物腦海馬迴的電位變化,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很快就發現,海馬迴的構造太複雜,而記憶的奧祕絕對沒辦法用海馬迴中單一神經元的電位變化來解開。他認為,記憶的生成一定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有關,而想要找到這個關係,太複雜的腦構造反而是不利的因素,所以他就把腦筋動到了神經構造特別簡單的海洋動物——海蛞蝓的身上。肯德爾採用的是比較大型的海蛞蝓,稱為海兔(Aplysia)

海蛞蝓是肯德爾的完美實驗動物,因為牠的中樞神經系統非常簡單,只有兩萬個左右的神經元,並且每一個神經元的尺寸都很大,連同它們彼此之間的連結方式,在顯微鏡下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最妙的是,雖然神經系統構造簡單,海蛞蝓卻仍然可以經由訓練學習,產生新的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慣化、敏感化與古典制約 為海蛞蝓訓練

肯德爾對海蛞蝓的訓練分成三種:

  1. 輕觸海蛞蝓的虹吸管。這個無害的刺激,一開始會讓海蛞蝓的鰓產生敏感而劇烈收縮,然而在反覆幾次刺激後,海蛞蝓「學」到了這個刺激是無害的,它的收縮反應就變得越來越小,這叫作「習慣化」(habituation)
  2. 用電極刺激海蛞蝓的尾部。這種不舒服的刺激,也會讓海蛞蝓的鰓收縮,在反覆幾次刺激後,海蛞蝓「學」到了這個刺激是有害的,它的收縮反應就變得越來越大,這叫作「敏感化」(sensitization)
  3. 同時輕觸海蛞蝓的虹吸管並且用電極刺激海蛞蝓的尾部。它的鰓當然會因此劇烈收縮,在反覆幾次刺激後,停止電極刺激尾部,只輕觸牠的虹吸管,結果這個原本無害的刺激,卻讓海蛞蝓「聯想」到了尾部的刺激,從而產生了一樣劇烈的收縮,這叫作「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類似鼎鼎大名的巴夫洛夫[註]對狗所做的實驗發現。

新記憶的形成

海蛞蝓在受過這三種訓練之後,產生了之前並不存在的新行為,這顯示訓練確實形成新記憶。有趣的是,這種記憶生成後的持續時間,跟訓練時所受到的刺激強度與次數相關:比較低強度、少次數的刺激,只能產生數分鐘的短期記憶;而比較高強度、多次數的反覆刺激,則可以製造出長達數週的長期記憶——讓人聯想到這跟人類的短期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方式很類似。

肯德爾與其團隊對海蛞蝓學習和記憶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發現了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發生地點,都是在海蛞蝓的鰓收縮反射路徑中的神經元突觸,也就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互相接觸,藉著神經傳導物質來傳遞訊息的所在。進一步研究發現,「習慣化」的產生,是由於突觸的神經電位漸減;而「敏感化」與「古典制約」的發生,則是由於突觸的神經電位增加。至於較強和較久的刺激所形成的長期記憶,就遠不只電位變化那麼簡單。較強和較久的刺激,會影響神經元的細胞核合成新的蛋白質,導致突觸的形狀和功能發生改變,也就是所謂的「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為記憶研究創造基石

肯德爾的研究,首度在神經細胞與分子的層面,為神祕的記憶功能提供了生理的解釋。他從六○年代就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此後孜孜不倦,一直延伸到更高等的動物。他的成果成為此後腦科學家對動物甚至人類進行記憶研究的基石,也因此肯德爾在二○○○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十世紀後半以至於二十一世紀初,科學家對記憶的研究就是奠基在以下兩個認知基礎上來進行:

  • 記憶的印跡是物理上的,而非「形而上」的。
  • 記憶的印跡可以在腦中看到。

結論說起來輕鬆,其實卻是花了人類幾千年的時間才終於踏上這條正確的研究道路。

註解

  1. 艾瑞克.肯德爾(Eric Richard Kandel,1929‒):猶太裔美國醫師暨神經科學家,2000 年獲諾貝爾獎。
  2. 伊凡.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俄羅斯帝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以研究古典制約知名,1904 年獲諾貝爾獎。

——本書摘自《大腦不思議》,2022 年 12 月,方寸文創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方寸文創_96
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方寸文創滿足知識渴求,解答人生困惑,迎合視覺賞玩,構築閱讀經驗的真善美,力求讓閱讀有益,讓閱讀有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訓練狗狗的響片訓練,拿來訓練醫生也行!?—2019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
florinn
・2019/11/07 ・301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師手把手教學,讓你壓力很大、擔心做錯被老師罵嗎?或許你可以試試看 2019 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的方法,改用「響片訓練 (clicker training)」來訓練,說不定效果會更好喔!

2015 年有醫學院的老師們突發奇想,把「響片訓練」這個訓練寵物的常見方法,拿來訓練學生的外科手術技巧,因為他們發現學生在實習時,常常是老師在旁邊手把手教學,讓學生很有壓力。因此他們想要試試看,不講話改用拍響片的方式告訴學生做對還是做錯,會不會就少了一些壓力,結果發現學習效果真的比較好!

響片訓練是什麼?

響片訓練原本是用來訓練各種不同的動物,最常見的是用來訓練狗狗。要用這個方法訓練,首先要讓狗狗把響片的聲音和獎勵做連結,讓牠知道只要有響片聲音,就能獲得獎勵的食物。

接著才進入訓練重點,舉例來說訓練者希望狗狗做出擊掌的動作,那就要強化擊掌和獎勵的連結。方法是在訓練過程中,只要狗狗做出擊掌的動作,訓練者就要拍一下響片,再給牠獎勵的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這樣的方式,持續很多次,牠就會知道做出這個動作,就會聽到響片聲,並且可以獲得獎勵。

用操作制約來強化行為

這個方法其實是利用「操作制約」的原理,透過不斷的練習,讓動物知道做這個行爲會有獎勵、是被期待的行為。這個方法除了狗狗之外,像是貓咪、馬、海豚和鴿子的訓練都有效。

操作制約的知名例子,就是史金納 (B. F. Skinner) 的關老鼠實驗。史金納設計了一個籠子,裡面有一個桿子,只要老鼠拉了桿子,就會有食物掉下來,獎勵牠做了這件事,老鼠一開始可能是意外拉動桿子,但久而久之,老鼠就會發現「只要拉桿子,就會掉食物」這件事,因而越來越頻繁的做出這個動作。

而這就是操作制約中「正向獎勵(又稱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類型,當個體做出期待的行為之後,給予牠喜歡的獎勵(增強物),來提高牠未來再做出這個動作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老鼠實驗中的例子就是,拉桿子獲得食物,強化了拉桿子的這個動作;而在訓練狗狗擊掌的例子中,就是透過響片的聲音和獎勵的食物,來強化擊掌的行為。

※更詳細了解「操作制約」,請參考泛科學的另一篇文章:《為什麼好人們能如此不求回報?原來都是操作制約在作祟!》

只要有響片聲音,就能獲得獎勵的食物。圖/freestocks.org@Pexels

響片訓練的優點:訊息明確、容易辨識

這個訓練法的優點是響片的聲音每次都一樣,對動物們來說很容易辨識。很多主人在訓練狗狗的時候,常常是用口頭鼓勵的方式,來告訴狗狗牠做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人類的句子,對動物來說,其實訊息太複雜,從發音、音調起伏到音量,每次都會不一樣,對牠們來說要注意的資訊太多,會很難辨認到底哪些資訊才是重要的。

人類的句子對動物來說要注意的資訊太多,會很難辨認到底哪些資訊才是重要的。圖/freestocks.org@Pexels

因此,響片的聲音就比人聲更適合拿來訓練動物,不過其實也不一定要拍響片,只要選擇聲音固定而且清晰明確的物品,就能讓動物們把聲音連結到獎勵,來強化牠們的行為。

把響片用在人類身上並非新鮮事

把訓練動物的響片訓練套用在人身上,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這些醫學院老師也太ㄎㄧㄤ了,但是操作制約的訓練法,並不是 2015 年這篇研究才第一次用在人類的學習上。對於很多要求動作精細的運動員、表演者,響片訓練其實已經是他們日常的一部份,但是把響片效應用在醫師訓練,倒是還沒有人這樣試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 年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了解如果用響片訓練法來訓練外科醫生,究竟會不會比傳統口頭示範和糾正的方法更好。

他們找來一些一、二年級的醫學系學生和 PGY 第一年、第二年的學生,平均分組後教他們外科手術上會用到的兩種技術:綁一個可滑動鎖死的繩結 (a locking, sliding knot) 和小角度鑽洞 (a low-angle drill hole)。

繩結教學:響片組學習時間長但精確度高

在可滑動鎖死繩結的部分,實驗組的教學方式,是把綁繩結的步驟拆分成 6 個精確而容易檢驗的小步驟,而且是否符合每個步驟都有各自判定標準。

綁繩節的步驟。圖/Levy et al., 2016 Fig. 1A–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師先一次把所有的步驟邊示範邊講解完後,再換學生實際操作,這時老師就不會講話了,只要學生精確做出符合判定標準的動作,老師就會拍一下響片,這個綁繩結拍響片的過程總共要重複做 5 次。

在控制組的部分,老師會先口頭解釋繩結的打法,然後學生會拿到一張繩結步驟圖,然後在老師在旁邊打一個繩結,但這時老師不會去糾正學生的任何動作。

為了要了解這兩種教學方法所需要的時間差多少,研究者會記錄下每個學生「從開始綁繩結到打出第一個繩結」所花的時間。接著讓學生們到旁邊自己練習 15 分鐘,在這段時間老師不會給建議,研究者估計這個時間大概可以讓他們練習 100 個以上的結。

練習完之後,再來就是測驗時間。兩組的每個學生都要打 10 個結,然後評分方式是完成動作所花的時間,以及繩結的精準度(完成 6 個步驟的精確要求,記錄有多少人精確達到要求)兩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發現,學習過程所花費的時間(示範後綁的第一個繩結),實驗組(響片提示)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控制組的時間比較短。

但是經過 15 分鐘的練習後,打 10 個繩結所花的時間,兩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平均都是約 95 秒可以完成,也就是說經過練習之後,熟練度並沒有差別。但操作的精確度,響片提示實驗組的精確度比較高(12 人成功/全組共 12 人),而控制組較低(4 人成功/全組共 11 人)。

操作的精確度,響片提示實驗組的精確度比較高,而控制組較低。圖/geudki@Pixabay

鑽洞教學:響片法的動作精確度較高

第二個是模擬外科手術中,需要的鑽洞技巧。這個技巧是要在 PVC 塑膠管上,與切面夾 45° 角鑽入管中。實驗方法也是一樣,分成一組使用響片訓練的實驗組,另一組是使用傳統教法的控制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組的教法也是一樣,把鑽洞分解成 6 個精確而容易檢驗的步驟,而且每個步驟也有判定標準,在示範完之後,換學生操作,老師用響片來告訴他動作是否正確,之後再給他們 10 分鐘的練習時間。而控制組,指導者會示範兩次操作方式,同時口頭解說,之後同樣會有 10 分鐘練習。

最後的結果是,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鑽 10 個孔所花的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分別是 193 ± 26 秒和 146 ± 63 秒。而學生操作這個動作的準確度,用響片教學的實驗組同學操作準確度比較高,平均每個人會鑽出 9 個符合標準的孔,但控制組就差很多了,平均只有 1.1 個孔符合標準。

看來用響片訓練對於「需要動手操作」的動作,會是一種滿有效的方法,雖然訓練過程所花的時間比較長一些,但是最後學生的操作精確度很高。

不過,研究者也說這個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好用,但是要在學校裡用這個方法還有點困難,一方面不知道其他的動作是不是也有同樣效果;另一方面,會這套教法的老師不多,因此還要先教會老師怎麼教學生,而搭配的教材也需要一起調整,是個滿大的工程。但他們會繼續努力的開發適用響片訓練的教學法。

但不管怎麼樣,響片訓練倒是值得期待,未來會被應用到更多不同操作技巧的教學上,讓學生更不用因為怕被老師罵而學不好了!

參考資料:

  1. 響片訓練—維基百科
  2. 操作制約—超普通心理學
  3. 泛科學:為什麼好人們能如此不求回報?原來都是操作制約在作祟!
  4. Levy, I. M., Pryor, K. W., & McKeon, T. R. (2016). Is teaching simple surgical skills using an operant learning program more effective than teaching by demonstration?.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474(4), 945-955.
florinn
8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曾任泛科學實習編輯,是個從學術象牙塔逃離的化學系、化學所學生。比起做實驗,更喜歡分享科學故事、聽科學趣聞,寫科普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領略科學的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