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糟糕的飲食習慣比吸菸還不健康:15種與死亡最相關的飲食陷阱

careonline_96
・2019/04/16 ・360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每天吃三餐加零食消夜,你吃膩了嗎?不過我們選擇哪些食物填飽肚子,可是事關重大啊!下次老婆或男朋友問你「今天該吃什麼」,不要回答「吃什麼都沒關係啦!有得吃就好!」飲食選擇並不是假議題!即使今天的選擇不會讓你「馬上」健康,但每天持之以恆地願意選擇往好的飲食習慣靠攏,才能持續擁有健康。

最近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也被譯做《刺胳針》)刊出了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因為自己的飲食習慣而提早死亡」。於 2017年,全球有一千一百萬人因為不良飲食習慣而死亡,有兩億多人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失能。

哇!那這麼一來,不好的飲食習慣就打敗了抽菸,成為最嚴重的健康殺手呢(抽菸每年造成全球800萬人死亡)!甚至比其他的危險因子帶來死亡的機會還來得高。接下來,我們就根據這篇研究,看看究竟怎麼吃才最健康!

地球上有八億人是食物來源缺乏,容易餓肚子的;地球上有十九億人吃太多體重過重。飢餓和肥胖同樣都是營養不均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這篇從1990年到 2017 年,橫跨 195 個國家的飲食習慣研究裡,並沒有把體重列進考量。而是針對25歲以上的成年人,分析 15 種與死亡最相關的飲食習慣,以下就是這十五種不良飲食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G 1:吃太多鈉

每天總共吃超過3克的鹽巴。這個部分是以每 24 小時尿液中排出的鈉來計算吃進肚的鈉是否過量,而非用一次尿液排出的鈉來計算,因此並非每個國家都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供統計。但總結來看,這是錯誤飲食習慣的第一名!吃的太鹹、調味太重是造成健康危害的最大兇手年齡愈小,鹽要越少!減少鹽份攝取的五大法寶!

NG 2:吃太少全穀類

研究建議,成人每天吃100到150克的全穀類,指的是從米飯、麵條、早餐麥片等攝取天然的麩皮,胚芽和胚乳,並不是指澱粉總攝取量喔!現在雖然很多人提倡增加蛋白質、減少澱粉,但一定要注意,我們可以試著減少白米飯、麵包、白麵條,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但全穀類的麩皮,胚芽和胚乳含有重要的礦物質與維生素,並不能因此都不吃

你可以選擇糙米、紫米、全燕麥、糙薏仁等標示為「全穀類」的穀物。研究顯示,平均大家只有吃到建議量四分之一的全穀類。(正確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NG 3:吃太少水果

這裡指的水果可以是新鮮的、冷凍的、或煮過的水果。但是喝果汁不算是吃水果(很重要請記得),吃醃漬的水果也不算!研究建議水果總量一天達到200到300克。(果汁不等於健康,飲用記得要適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錯誤習慣的前三名就是「吃太鹹(鈉離子攝取過量)」、「全穀類攝取過少」、「水果吃太少」,其中老年人味覺不敏感,最容易吃太鹹;而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飲食錯誤則是全穀類攝取太少。接下來我們再看三個很容易影響健康的飲食錯誤。

NG 4:吃太少堅果種子

研究建議每天吃16到25克的堅果、種子。常見的食用堅果是腰果、開心果、花生、核桃、栗子等。以研究內容來看,平均大家每天只吃了3克的堅果種子,遠低於建議量的21克,顯然多數人尚未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

NG 5:吃太少蔬菜

研究建議每天可以吃新鮮蔬菜、冷凍蔬菜、乾燥蔬菜共達300到430克。但若是喝蔬菜汁並不算吃蔬菜。如果吃醃漬類的蔬菜也不算,不能吃好多泡菜就覺得自己有吃到菜了!另外豆類也不算。還有很多人會誤以為吃薯條、吃洋芋片也是吃蔬菜,錯!吃玉米、馬鈴薯等這些澱粉含量高的都不算蔬菜

NG 6:omega-3脂肪酸太少

魚類海鮮中含有omega-3脂肪酸,奶粉廣告裡常出現、加了讓人聰明的DHA和EPA就是omega-3脂肪酸。食物的來源主要是鮭魚、鯖魚、鲱魚,沙丁魚等海鮮,生蠔、螃蟹、淡菜裡也有。要盡量從魚類海鮮中攝取omega-3脂肪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是我們最常犯的飲食錯誤,並帶來最多的健康危害,接下來還有9樣飲食NG習慣,請一個個看下去。

NG 7:吃太少豆類

研究建議成人每天可攝取50到70克的豆類。

NG 8:喝太少牛奶

研究建議每天攝取350到520克的奶類,不管是全脂、低脂、零脂的牛奶、羊奶都可以。但豆漿等其他植物類飲品不算在奶類。目前平均牛奶攝取量只有建議的五分之一不到,可能許多人並沒有養成喝奶類的習慣。(牛奶不健康,長大就別喝?

NG 9:吃太多紅肉

每天豬肉、羊肉、牛肉的份量建議在18到27克之間,不要超過。但奶類、蛋類、魚類不算在紅肉裡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G 10:吃太多加工肉品

我們並不需要固定攝取煙燻、醃漬、加防腐劑或其他化學製劑的加工肉品。因此加工肉品沒有所謂的建議攝取量(可以不吃就不吃),但如果吃了,每天不要超過2克,然而研究顯示,大家每日平均吃的加工肉品是4克!(加工食品別吃太多?研究:與早死相關

NG 11:喝太多糖飲

糖,也是一個可以不吃就不要吃的。但我們常常喝大杯含糖茶飲、汽水、能量飲料等,都會帶來多餘的糖份,如果這些加糖的飲料累積糖份超過每天5克則是過量。果汁如果有加糖也是不適合,除非喝的是百分百無添加果汁,那其中的天然糖份就不會被算在裡面。這個是眾人不知不覺就超標最多的!許多地區的人民每日喝了不少糖飲,從糖飲中攝取49克的糖,達建議最高攝取量的10倍之多

NG 12:吃太少纖維

建議每天從蔬菜、水果、全穀類雜糧、豆類中,攝取纖維達19到28克。


NG 13:飲食中鈣質太少

建議每天從牛奶、優格、起司攝取1到1.5克的鈣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G 14: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太少

飲食中帶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葵花油等,應該佔每日熱量的9%到13%。

NG 15:吃太多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也沒有建議劑量,也就是說,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去我們講到飲食陷阱,很多人會介意在總量吃太多,那這次的研究討論的是藏在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但如果你仔細看前面的內容,會發現「吃太少健康食物」帶來的死亡風險,會比「吃太多不健康食物」更大!所以不是說「我都吃少少的」就代表一定健康喔!

西化飲食潛藏許多危機,但中菜也不惶多讓。圖/pixabay

不論年齡、性別、社會條件,如果盡量改掉這些飲食上的壞習慣,可以預防五分之一的死亡。因為這些不好的飲食習慣容易讓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你可能不難想像,每餐都是吃得很鹹,只吃醃菜不吃新鮮蔬菜水果的人,很容易罹患高血壓,接著就因高血壓而中風造成失能、殘障,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你可能會認為飲食西化很不好,確實美國人吃了太多加工食品,反式脂肪也太多,但還在195個國家的飲食健康程度中排行於前50名。從這份研究我們會發現中國排名排在140名,每十萬人中有350人因飲食問題而死,在榜單上算是後段班,而中菜吃法的最大陷阱就是「鹽份過多」!

名列前矛、吃的最健康的國家是以色列、法國、西班牙、日本。這樣看起來,最接近「地中海飲食」的菜單,在飲食中選擇較多的水果、蔬菜、堅果、橄欖油、魚類對身體最有幫助。如果你喜歡日式飲食,要盡量避免醃漬類食物,並注意鹽份,因為研究認為日本整體表現雖然很棒,但料理中也是藏有鹽分過多的問題!

身在台灣的我們很幸運,取得食物並不困難,尤其是水果。圖/wikimedia

最後再重複一次,最不好的飲食習慣吃太多塩、吃太少全穀類、吃太少水果。接下來則是吃太少堅果種子、吃太少蔬菜、吃太少omega 3 脂肪酸。身在台灣的我們很幸運,取得食物並不困難,還是個充滿好吃水果的寶島。不像某些內陸地區要買條魚很貴,或在某些季節或某些地區真的沒有水果或蔬菜,只能獲得醃漬類蔬菜水果。

那我們就更該能了解,盡量少吃味道重,靠著糖、鹽味、和加工來刺激味覺的食物,盡量多選擇新鮮的蔬菜水果與全穀類!所以大家其實真的不用鎮日擔心「該買哪些健康食品補充劑」,不用擔心自己是否少吃了哪些錠劑、補品、或XX素,怕沒有「補到」身體差。而應該好好想想,如何精進每天三餐的內容,增加新鮮蔬果、全榖並減少調味。重新思考食物對你的意義,從心改變食物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48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這樣吃安全嗎?用科學去看「劑量」與「食安」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06 ・27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 文/黃育琳 食品技師

你喜歡吃香腸嗎?香腸嚐起來不但鹹甜多汁,飄散出來的香氣更是令人口水直流,是日常的菜色之一。

然而,香腸的內部環境容易滋生肉毒桿菌,並產生對人類最強的毒素「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只需要 1 克便能毒死一百萬人。

為了避免吃香腸出人命,則需要在香腸內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肉毒桿菌生長,但亞硝酸鹽碰到二級胺(通常不新鮮的肉類或海鮮因產生發酵作用或腐敗而生成)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nitrosamines),一種經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會導致腫瘤的致癌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啊!聽起來加與不加,兩邊都很不妙,那我們為什麼還繼續吃下去呢?

這裡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資訊,若導致亞硝酸鹽中毒,需要有一定「劑量」。我們應該去思考,人類如何在不會導致中毒的劑量下,有效運用亞硝酸鹽這個物質 [1]

毒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劑量」

亞硝酸鹽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正面表列的合法食品添加物,只要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限量添加(劑量遠低於導致中毒的劑量),那它對人體不但沒有危害,反而能讓我們免於受到肉毒桿菌毒素的威脅。

若是選擇完全不使用亞硝酸鹽,那麼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風險則會大大增加。相較之下,使用亞硝酸鹽必然安全許多,既然這樣,世界上還有無毒物質的存在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毒理學之父 Paracelsus 先生(西元 1493-1541 年)曾說:「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這也是毒理學最重要的基礎概念 [註]

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差別僅在「劑量」。 圖/envato.elements

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無毒的食品,只要過量都可能會導致中毒甚至致死,單純用致癌物、有害物質來區分所有物質其實並不正確,而是要注意它的「劑量」。

當然,加工食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加工食品吃了不好?也是由劑量決定

常聽大家說,常吃加工食品會對人體有害,對健康造成負擔,但是真的完全都不能吃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量吃加工食品對身體是不會造危害的,大家所認為天然非加工食品吃太多也一樣會出事。如維繫人體生命的必需物質「水」,這個看似無害的物質,喝太多卻會造成水中毒。

或者是「母乳」這個直接來自人體的物質,也都可能含有微量抗生素、重金屬或塑化劑等,因為人體在長久接觸整個大環境中的污染後,多少會有毒素累積,要完全無毒是不可能的 [2]

許多人說加工食品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有部分加工食品,如早餐加糖的穀片、汽水、零食餅乾、罐裝高湯或熱狗等,糖份、鹽份和脂肪含量通常很高,也沒有其它營養價值,吃太多確實會對身體帶來負擔。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肉毒桿菌毒素,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去除皺紋、瘦臉或瘦腿等醫學美容;人人聞之色變的劇毒「砒霜」,還可以應用在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的治療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使用正確的「劑量」,毒藥也可以變仙丹。

要如何判別毒性大小?看半數致死劑量

如此重要的劑量該怎麼看呢?在毒理學觀察物質毒性大小時,有一項很常用的工具——半數致死劑量 LD50

不同用量的化學物質,實驗動物死亡率亦各不相同,通常物質的劑量與實驗動物的死亡率呈現正比。而半數致死劑量(lethal dosage 50%, LD50),指的就是在動物實驗中,使實驗動物產生 50% 死亡率所需要的化學物質之劑量,值愈小表示毒性愈強。

如肉毒桿菌毒素 LD50 約為 100 ng/kg(毒素重量/實驗動物重量),小白鼠的體重為 0.02 公斤,所以只需要 2 奈克(10-9 克),就可以使一半的實驗小白鼠死亡;日常生活中的食鹽(氯化鈉) LD50 約為 40 g/kg,需要 0.8 克才能使一半的實驗小白鼠死亡,兩者的毒性可說是天差地遠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若要妥善運用食品添加物、農藥等物質,就先得找出不會導致中毒的劑量,也就是「無明顯不良反應劑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 NOAEL)」。

它是指在動物實驗中,統計上未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的最大劑量,在後續制定容許量時,NOAEL 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1]

化學物質的毒性大小,要看它半致死劑量的多寡。 圖/envato.elements

「每日可接受攝取量」v.s.「最大殘留容許量」或「使用限量」

若是要找出「人」即使長期每天攝取,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的量,科學家們會根據動物實驗,計算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這個數值將作為政府單位作為安全評估的界線,於此界線下會再考量到飲食習慣或田間施藥測試結果,訂定更嚴格的使用限量(如:食品添加物)或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al residue level, MRL)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超標的廠商將受到懲罰。

但是超標並不代表會中毒,使用限量或 MRL 是依據一般飲食習慣設定,每日的「總曝露量」遠低於 ADI,對人體不會有不良影響。使用限量或 MRL 皆是在科學的基礎下所計算出的管制劑量,對於在管理食品添加物或農藥殘留是非常重要的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毒物學所熟知的「劑量」,大眾也應瞭解

有了劑量的觀念即可明白,即使不小心喝到一杯某一農藥殘留超標 MRL 5 倍的茶飲料,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其農藥總暴露量可能仍遠低於 ADI,更低於 NOAEL,故不需為此感到恐慌。

當大眾看到不認識的毒物名稱時,很容易被恐懼帶著走。而食品安全無法僅靠科學去維護,也需要消費者、媒體、政府和食品業界一起努力,才能做好安全把關。

購買時,建議詳閱食品標示。 圖/envato.elements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到食品安全資訊,是需要培養深入認知與討論議題的能力,才能避免流於情緒的宣洩或受到媒體的操弄。

註解

原文為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the poison from a remedy.”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陳亭瑋,2022。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2. 李霜茹,2017。怎麼決定多少「劑量」對人體有害?── 「PanSci TALK:食品安全基本功」──「PanSci。食藥好文網 TFDA。
  3. Shibamoto, T. and Bjeldanes, L. F. 2009. Introduction to food toxicology.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生魚片?印度為何崇尚聖牛?答案其實都跟「經濟」有關——《經濟史的趣味》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7/03 ・153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吃牛肉是一種禁忌?

漢人對牛肉的禁忌絕非特例,印度、伊斯蘭教、日本也有類似的情形。有位美國人類學者一直不明白,他們的主要肉類來源,為什麼在印度會成為聖牛。他實地調查當然沒看到牛肉店,但看到許多牛皮製品,確定應該有宰殺,可是牛肉到哪去了?印度缺糧,怎會拋棄高卡路里的牛肉?

在印度教中濕婆的坐騎「南迪(नंदी / Nandin)」,形象便為白色的牛。 圖/wikimedia

印度有種姓制,社會階層粗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有人說牛肉被賤民階層吃掉了。他帶著翻譯去查訪,總是得不到答案。他改變策略,對當地人說美國人如何吃牛肉,和他們交心分享牛肉的烹調美味。賤民階層沒想到高貴的白種人竟然也吃聖牛,看他說得這麼真切應該不假,就和他分享如何用咖哩烹煮牛肉最可口,他終於確定牛肉並沒有浪費掉。

但他還是不明白為什麼牛會被神聖化,當地人也說不出個好道理。後來他體認到一個道理:印度位於東亞季風區(範圍包括北印度洋和孟加拉沿岸),夏季季風強而穩定,有大量對流活動;在固定的雨季有急驟暴雨,之後雨量銳減。如果平時就缺糧的百姓,在難忍饑餓時把牛吃了,雨季來臨時如何耕田種地?如果無法得到應有的農穫,日後餓死的人必然更多。

漢人禁吃牛肉是用道德要求(牛幫我們耕田),印度禁吃牛肉的方式更絕妙:把牛神聖化,吃牛肉是褻瀆神明的事,從動機上禁絕了對牛肉的需求。其實目的完全相同:不要因為吃牛肉而降減穀物產量,這對地窄人稠的農耕社會,是養活更多人口的必要禁忌。印度把牛神聖化來禁吃牛肉,因為牛能幫忙耕地;游牧民族把豬汙穢化,則是因為豬不易遷移、容易致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是生產糧食的重要勞動力,食用牛肉成為一種禁忌。 圖/環境資訊中心

日本為何好吃生魚片?

接下來看日本為何吃生魚片。日本作家深澤七郎的《楢山節考》(1956)兩次翻拍成電影(1958、1983)。深澤作一首〈楢山節〉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而取此書名。我看的是1983 年版,敘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山林內的棄老傳說:老人家到了 70 歲,就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電影中 69 歲的阿玲婆為了讓孫子多吃一口飯,到井邊把一口雪白健康的牙齒敲掉。

《楢山節考》DVD 封面。圖/Amazon

日本列島位在火山帶上,地震多溫泉多,山多耕地少缺燃料,怎麼可能養活這麼密集的人口?解決的方式很簡單:這個島國四面環海,肉類蛋白質的來源全部由大海與河流提供,和中國的雞鴨魚蝦蟹鱔一樣,完全不占耕地,避開肉穀爭地的困擾。山多、樹少、燃料貴,那就生食活海產,既好吃又省火。

日本有過不吃四腳動物的禁忌。兩腳動物(人類之外)基本上是雞鴨禽類,不會爭奪耕地。四腳動物(野獸之外)基本上是牛羊馬畜類,牠們吃的牧草會爭奪耕地。日本人口稠密耕地稀少,不吃四腳動物的禁忌,與漢人不吃牛肉的禁忌,都是畜穀爭地這個概念的表現。

——本文摘自《經濟史的趣味》,2023 年 6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