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大霹靂」一詞的由來 │ 科學史上的今天:3/28

張瑞棋_96
・2015/03/28 ・103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77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文學家哈伯的觀測發現遠方的星系正在快速遠離我們。圖/NASA

1949 年的今天,BBC 廣播電台的一個常態性的文化講座節目輪到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 (Fred Hoyle) 主講,他要來談談宇宙起源的問題。

這本來不是問題,因為大家原本一直以為銀河系就是宇宙全部,而宇宙從古至今就是這副樣子,亙古不變;就連愛因斯坦也是如此以為,才會在他的方程式中加入宇宙常數,使得求出的解符合穩定的宇宙。直到 1929 年,這個天真的想法被天文學家哈伯的觀測粉碎了:他發現遠方的星系正在快速遠離我們。也就是說,宇宙正在膨脹,它一點兒也不穩定!

於是這就導致宇宙起源的問題:時間往回推,宇宙是什麼模樣?

加莫夫 (George Gamow) 相信所有物質在宇宙初期都擠壓在一個密度極高的熾熱火球,他率領學生在四○年代陸續發表論文,解釋原始物質如何經由核反應產生各種元素,並在 1948 年那篇論文中預測這團火球的輻射仍遍布於目前的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霍伊爾這個人恰與幽默風趣的加莫夫相反,他戴著厚重的眼鏡,神情嚴肅,一板一眼。他喜歡穩定的架構,對於加莫夫的主張極為反感。但是宇宙膨脹的事實擺在眼前,四周的星系在古早以前若不是擠在一起,那它們會在哪裡?霍伊爾提出「穩態說」,認為隨著宇宙膨脹,新的物質會從擴張的空間中出現並凝聚成新的星系,因此宇宙的架構還是穩定不變的。憑空出現新的物質?這說法不會太離譜嗎?!霍伊爾來記回馬槍:假設宇宙所有物質都在很久以前的一次大爆炸中產生,這樣的理論就能解釋原始物質從何而來嗎?

是的,就是霍伊爾在這個廣播節目中用大爆炸 (big bang) 來描述加莫夫的理論,後來經由媒體不斷引用,最後這就成了正式的術語(我們又稍加美化,翻譯成「大霹靂」)。

霍伊爾如願取得勝利。在六○年代以前,他的穩態說一面倒地受到科學家的歡迎;宇宙無始無終,結構始終如一,這樣的理論多麼簡潔優雅,完全符合物理學家最尊崇的特性,就連哈伯都大表認同。而加莫夫的大霹靂理論本身也的確還有許多漏洞,於是就再也無人聞問了。

但這只是短暫的勝利,加莫夫預測的宇宙背景輻射於 1964 年被發現後,證實了宇宙的確誕生於大霹靂。霍伊爾一生還是都無法認同大霹靂理論,不過就像他無意間為之命名,他對於恆星內部如何形成新元素的研究後來也成為大霹靂理論的一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953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來自137 億年前的訊息!透過重力波,一窺「宇宙誕生」的真相──《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台灣東販
・2022/08/09 ・405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力波不只能提供星體的資訊!

說到重力波,一般人可能會想到黑洞、中子星、超新星這三個引發話題的星體。不過,只有在這些星體事件發生的「瞬間」,才會產生重力波,就像宇宙中的一場秀一樣。而當重力波通過後,就無法再偵測到這些資訊。

discoveries GIF
圖/GIPHY

譬如,LIGO 在 2015 年 9 月捕捉到的就是「來自 13 億光年外星體的重力波」。不過,和宇宙年齡相比,這其實是相對較年輕的星體事件。

我們有沒有辦法捕捉到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剛誕生時產生的重力波,也就是暴脹時期產生的重力波呢?

為什麼宇宙正在急速膨脹?

138 億年前,宇宙在超高溫、超高壓下,以「火球」的樣貌誕生,這就是所謂的「大霹靂」。在這之後,隨著宇宙的急速膨脹,溫度與密度逐漸下降,然後演變現在的樣貌。

這就是大霹靂宇宙論,也是目前多數學者支持的標準宇宙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火球宇宙」這個超高溫、超高壓的世界呢?為什麼宇宙不是一直保持原樣(不是保持相同大小),而是會急速膨脹呢?目前有一個較被接受的說法,那就是前面提過許多次的「暴脹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宇宙初期並沒有任何物質或光,而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真空。透過這些真空能量,宇宙用比光速還快的速度,呈指數函數膨脹。

而在暴脹時期結束後,這些真空能量轉變成了光(火球),於是產生了超高溫、超高壓的宇宙,這就是所謂的大霹靂。

目前科學界的研究和觀測結果大多支持大霹靂學說。圖/NASA

不過,如果空間中存在許多能量的話,應該會存在像重力這樣使空間收縮的力才對。為什麼空間會以超越光速的速度迅速膨脹,進入暴脹時期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者們用「暴脹子場」這種量子場中的真空能量,說明暴脹時期。

暴脹子場是個未證實存在的純量場。就目前而言,它的存在仍處於假說階段。

目前已知的純量場,譬如 2012 年時,由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在 LHC 實驗中發現並發表,由希格斯玻色子產生的希格斯場。研究者們也因此而獲得 201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各位應該還記憶猶新。

137億歲的宇宙,至今仍然不斷膨脹

暴脹子場與希格斯場在質量與粒子的結合力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暴脹子場的真空中,會產生長時間的負壓。而這個負壓會造成宇宙加速膨脹。

這點與目前的暗能量機制十分類似。有人猜想暗能量可能是未發現的純量場。與暴脹時期相同,目前的宇宙中可能存在著未知純量場的真空能量,就像暗能量般,佔了全宇宙能量的 7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宇宙中佔了 30% 能量之物質,與佔了 0.1% 的光會產生引力,但比不過真空能量所產生的斥力,所以目前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宇宙仍在不斷的擴大。圖/NASA

順帶一提,即使物質與光的能量佔宇宙的 100%,宇宙也只是減速膨脹而已,並不會收縮回去。因為膨脹初期的速度過快,所以宇宙只會持續膨脹下去。

宇宙誕生的第一步——「原始重力波」

暴脹時期結束後,空間能量會迅速轉變成物質能量,使宇宙轉變成超高溫、超高壓、充滿輻射的狀態。這就是大霹靂「火球」。暴脹理論說明了幾點。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膨脹速度超越光速的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視界內的)宇宙溫度擁有各向同性,在 10 萬分之 1 的精度下,為絕對溫度 2.723K(約 3K 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在大霹靂學說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誕生時所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圖/ESA

第二,這個急速膨脹,使宇宙的形狀在幾何學上變得相當平坦,就像膨脹的氣球一樣。

再者,暴脹子場的量子擾動,是宇宙初期物質擾動的來源,也就是3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觀測到的溫度擾動。暴脹子場也含有量子的擾動。這些小小的擾動在短時間內暴脹過程中,急速膨脹,延伸至宇宙視界的彼端,造成現今宇宙中不同區域的密度差異,這也是形成星系的種子

CMB 觀測到的「溫度擾動」,正是暴脹時期產生之暴脹子場的量子擾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重力波方面,暴脹時期不僅會產生前述密度(溫度)的擾動,也會產生「時空擾動」。急速膨脹的過程中,真空會一直變化,成對產生重力子,這與黑洞周圍產生霍金幅射的機制類似。

學者們認為這種重力波現今仍存在,稱其為「原始重力波」。因為整個宇宙都存在這種重力波,所以也叫做背景重力波。若能檢出這種背景重力波,不只能成為暴脹理論的證據,也會是宇宙起源相關研究的一大步。

原始重力波就像是背景雜訊一樣,在宇宙四處飄蕩

黑洞雙星的合併會產生重力波,不過當重力波通過地球,被 LIGO 觀測到時,該事件便已結束。不只是黑洞,中子星雙星的合併、超新星爆發也一樣。

不過,暴脹時期產生的重力波並非如此。當時整個宇宙充滿了重力波。不過這種重力波就像白噪音般的存在,很難分析這種波的狀態,所以也叫做背景重力波。若依波的種類來分,可以將其算在駐波。如何找到這種駐波,是我們現在的課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力波可以分成兩種,來自近期星體活動的重力波,以及來自宇宙誕生的背景重力波。圖/台灣東販

與光波不同,重力波的偏振方式可以分成十字形(+)與交叉形(×)2 種,如下圖所示。十字形的偏振會往縱向與橫向伸縮、交叉形偏振則會往斜向伸縮,如其名所示。這兩種波疊合後,會變成圖中右方的樣子,往外傳播。

隨著時間的經過,來自黑洞的重力波會持續前進;但暴脹時期產生的重力波為「背景重力波」,是一種駐波,就像噪音一樣充滿在整個宇宙中。如果能發現這種波,就能證明暴脹理論。

重力波由十字形、交叉型兩種偏振方式所組成。圖/台灣東販

宇宙之窗:暴脹子場是什麼?

暴脹時期產生的「暴脹子場」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重複一次,暴脹子場被認為是某種未知、很重的純量場,其質量上限在 1013GeV 以下。目前這個低能量宇宙中,已經不存在暴脹子場。即使透過粒子對撞,產生目前可達到的最高能量(數 10TeV,相當於數 10 京度的溫度),也沒辦法產生這種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種基本粒子都有著伴隨其出現的「量子場」。

譬如希格斯場會伴隨著希格斯玻色子出現。就希格斯場這種純量場而言,其存在機率最高的期望值稱做場值(真空值),是希格斯玻色子的位置。而場值周圍存在所謂的量子擾動。這種量子擾動只有在微觀尺度下有意義。

在我們生活的巨觀尺度下,幾乎察覺不到任何量子擾動,所以我們平常的生活並不會意識到它們。

我們周圍有許多電路會用到二極體。在微觀尺度下看這些電路,會看到粒子般的電子周圍有量子擾動,這種量子擾動對二極體來說相當重要。

在這種量子擾動下,電流只能沿著電路中可跳躍量子擾動的方向流動,二極體才有如此特別的性質,可見量子論也是現代科技中的重要理論。

所以說,考慮初期宇宙中暴脹子場的量子擾動,可以知道當宇宙還很小時,暴脹並非在宇宙中的各個地方同時間發生。宇宙中各個地方開始暴脹與結束暴脹的時間都不一樣。

量子擾動除了會造成時間擾動,在某些條件下,我們也可以在巨觀視界下感受到密度和溫度的擾動。圖/台灣東販

量子擾動會造成時間擾動,不過在暴脹這種急速膨脹後,會轉變成超越視界的古典擾動,所以我們會在巨觀視界下觀察到,各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密度。這就是所謂的「密度擾動」或「溫度擾動」。

總而言之,最初產生量子擾動後,隨著空間的急速膨脹而迅速延伸,轉變成了空間性的密度擾動。

備註

  • 暴脹理論與大霹靂的名稱

1981 年,佐藤勝彥在大統一模型的框架下,提出真空相變會造成宇宙呈指數函數膨脹的理論。同年,古斯也發表了同樣的想法。自宇宙誕生的瞬間起(依大統一理論,約為 10−38 秒後~10−36 秒後)宇宙會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呈指數函數膨脹,然後轉變成大霹靂的「火球」宇宙。

1980 年時,為修正愛因斯坦的重力觀點,學者們提出了以指數函數膨脹中的宇宙。

而在 20 世紀初,多數學者認為「宇宙永遠不會改變」(宇宙穩態論),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大小也永遠不會改變。不過宇宙穩態論的擁護者霍伊爾(Fred Hoyle)曾在某個廣播節目中說「宇宙的開始?那是大霹靂的觀點(the ‘big bang’ idea)」,於是「大霹靂」這個名稱就定了下來。

當時連愛因斯坦都相信宇宙穩態論,否定膨脹宇宙。不過在觀測結果陸續出爐後,哈伯(Edwin Hubble)、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等人成功說服了愛因斯坦接受宇宙正在膨脹。

——本文摘自《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2022 年 6 月,台灣東販,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台灣東販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台灣第1家獲許投資的國外出版公司。 本公司翻譯各類日本書籍,並且發行。 近年來致力於雜誌、流行文化作品與本土原創作品的出版開發,積極拓展商品的類別,期朝全面化,多元化,專業化之目標邁進。

1

10
2

文字

分享

1
10
2
多重宇宙存在嗎?物理學的探索極限——《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
天下文化_96
・2022/01/02 ・18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海諾.法爾克 (Heino Falcke)、約格.羅默(Jörg Römer)
  • 譯者 / 姚若潔

在今天已經建立的宇宙模型中,我們對無限的窺視終止於大霹靂。大霹靂開啟了我們的時間和歷史;所有將會發生的事物都包含在裡面。大霹靂是一種超額的密集能量。我們現在看見的所有事物(所有形式的物質或能量,甚至我們自己),最終都可以追溯回到這份原始能量。

現今宇宙中的各種天體、物質與能量,都可以追溯到大霹靂這份原始能量。圖/WIKIPEDIA

一個近乎無限小的空間忽然在 10−35 秒內指數膨脹。純能量和光的原始閃電誕生,基本粒子的量子糖漿從閃電中開始結晶成形。質子和電子形成,物質有了基本構成單元。過了三十八萬年,質子和電子配對形成氫,充滿了宇宙。物質和光忽然彼此區分,走向各自不同的道路。暗物質在自身的重力影響下變得集中:暗星系從大霹靂的殘骸中出現,並把氫聚集到自己周邊。星系就此形成,產生了發光的星星,創造出新的元素,並透過巨大的爆炸再度把這些元素擲回太空。

從這最早的恆星之灰中,誕生了新的恆星、行星、衛星與彗星。星辰的生命循環開始,最終也誕生出我們的地球。水落在地球上匯聚起來,加上星塵,形成了菌類、單細胞動物,還有植物。這些新生命改變了世界,大氣開始形成,雲朵綻開,動物演化。最後出現了人類,在日、月、眾星的俯視之下繁衍,征服地球,建造都市,瞭解世界、時間、太空,並寫了關於這一切的書——這都要感謝大霹靂帶來的宇宙級大騷動。

描述大霹靂後宇宙膨脹的藝術構想圖。圖/WIKIPEDIA

我們的宇宙竟然能夠運作,整件事實在太過驚人、太過不可思議。宇宙的產生就像是走在物理學的鋼索上,需要微妙的平衡。如果重力再強一點,恆星都會塌縮成黑洞;如果再弱一些,暗能量會使所有東西分崩離析。如果電磁力更強,恆星就不會發光。宇宙機制的各個齒輪彼此相互影響,而生命竟可能在此出現,是恆久以來最偉大的奇蹟。如果有人可以目睹大霹靂並預測自己將會從那堆混亂之中誕生,一定會被視為瘋子。物理學教科書不允許物質忽然開始思索自我,形成個性與觀點,甚至發揮創意——儘管如此,我們就在這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道謎題有個解釋相當受人歡迎,就是宇宙實際上不只一個,而是許多個,它們就像原野上的花朵那樣誕生又凋零,只是每個宇宙都略為不同。我們只是正好出現在這裡,生活在這一個誕生了生命的宇宙,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見的宇宙。

我們能否更把思考尺度變得更大?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自己的宇宙裡找到古老宇宙的遺跡,例如兩個宇宙相互碰撞後留下的大型結構?我自己願意如此猜測:超超大質量(hypermassive)的黑洞有可能是古宇宙留下來的化石——畢竟,像我們這種宇宙最後殘留下來的,應該就是超超大質量黑洞。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找到任何證據。不過,也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可以讓我們觀測。

黑洞, 黑色的, 洞, 虫洞, 虫, 量子, 物理, 爱因斯坦, 星系, 大量的, 无穷, 空间, 星光体
如果能找到超超大質量黑洞,或許能證明古老宇宙或是多重宇宙的存在。圖/Pixabay

另外,只因為我們的宇宙非常不可能存在,就要推論「必定有許多宇宙存在,才讓我們宇宙的存在成為可能」,這樣的關聯不見得正確。如果我的鄰居中了樂透,不表示他一定已經買過百萬次彩券。我們頂多可以說自己正好住在那個真實幸運兒的隔壁。如果我們只買過一張彩券,又不太清楚它的運作方式,那我們並無法論斷買了彩券的人有多少——或者有多少宇宙存在。

由於無從得知多重宇宙的證據,倒是引出這樣的問題:多重宇宙的存在與否,究竟屬於物理學還是形上學的問題?我們既無法回溯得比自己宇宙誕生的奇異點更早,也無法看穿宇宙的邊緣。就算主張多重宇宙不只是妄想,而是真實的物理學,這個問題仍然未解:多重宇宙是哪裡來的?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無知推到物理學的無人之境。

——本文摘自《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 海諾.法爾克、約格.羅默,2022 年 1 月,天下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你怎麼比宇宙還要老!嚴重超齡的恆星之謎
linjunJR_96
・2020/03/06 ・231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林祉均 就讀清大物理系的斜槓理工男,喜歡學習與嘗試新事物。目前對科學和翻譯有點上癮,看到 Netflix 上奇怪的字幕翻譯會皺眉頭。

瑪土撒拉 (Methuselah) 是聖經故事中最長壽的人,享壽 969 歲,堪稱世界級人瑞;瑪土撒拉同時也是宇宙中最老的星星,在 HD 星表中的編號是「HD 140283」。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觀測,它已經高齡 160 億歲了。

正如一般的高齡恆星,瑪土撒拉主要由氫氣與氦氣組成,缺乏金屬成分,因為較重的金屬元素在早期宇宙中非常少見。

在此為各位觀眾隆重介紹,宇宙中最老的星星──瑪土撒拉。圖/© Digitized Sky Survey (DSS), STScI/AURA, Palomar/Caltech, and UKSTU/AAO

不過,先等一下。

修但幾勒,好像有哪裡怪怪的!圖/Meme 梗圖倉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現在可以回去翻翻高中課本,上面應該會寫到:「目前推測宇宙年齡約 140 億年。」但是,這根本就不合理啊!宇宙裡的星星怎麼可能比宇宙本身還要老呢?難道它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年齡不是問題,先告訴我距離

瑪土撒拉 (HD 140283) 位於紅色十字處。圖/A. Fujii and Z. Levay (STScI)

要釐清這個謎團,必須先知道恆星的年齡該如何判定。年齡判斷守則第一條:確認距離才能決定年齡。

我們都知道,越年輕的恆星越明亮,但遙遠的恆星從地球上看起來會比較暗。掌握恆星跟地球之間的距離,才能回推恆星實際上發出的光芒強度,並進一步得知恆星年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距離的測量並非易事。

當你在高速公路上往車窗外看,較遙遠的山脈或高樓會以相對緩慢的速度後退。同樣的道理,當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公轉,你也能看到遙遠的星體悄悄地移動。

理論上,由於我們已經清楚繞日軌道的大小,因此只要比較某顆星在不同晚上的位置變化,就能推算出它跟地球的距離。然而,大部分恆星距離我們實在太遠,移動的幅度往往極為微小,因此這項測量實際上並不容易。

時隔半年,地球公轉到太陽的另一側,可觀測到恆星在不同的位置。理論上,我們能從恆星移動的距離推知它與地球的距離。圖/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賓州大學的天文學家 Howard Bond 和研究團隊重新檢視哈伯太空望遠鏡在 2003 到 2011 年間的觀測數據,想要參透這顆恆星的年齡之謎。

Bond 提到:「HD 140283 的精確距離是推算年齡時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而除了距離之外,他們也重新考慮恆星核融合的理論模型。團隊假設外層的氦氣會向中心擴散,導致可作為燃料的氫氣減少。如此一來,恆星融合並老化的速度更快,反推回去的年齡應該要更小。他們也發現 HD 140283 中的氧氣量高出預期,而氧元素要在大爆炸後幾百萬年才出現,這個線索再度顯示了恆星應該比原先的預估要來得年輕。

他們最終在 2014 年估計 HD 140283 的真實年齡大約是 142.7 億年,誤差正負 8 億年。也就是說,就算已經重新考慮了那麼多因素,還是得有頗大的測量誤差才能讓這顆恆星低於宇宙年齡。

那麼反過來想,會不會 138 億年這個數字也該被重新檢視一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宇宙到底有多老?答案原來會不斷變動

宇宙到底有多老?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隨著最新的觀測而不斷變動。藉由觀測大爆炸殘留下來的熱輻射,可以回推宇宙膨脹的程度,以及相對應的年齡。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在 2013 年利用這種方法,得出了 138 億年,也就是我們目前熟知的標準答案。

天文物理學家哈伯曾在 1929 年提出「宇宙膨脹說」,並宣稱我們在宇宙中的鄰居們正持續地遠離地球,速度正比於其與地球的距離。因此,另一種幫宇宙測齡的方法,就是透過星體的距離和遠離地球的速度,來推算大爆炸的時間點。近期的觀測結果指出:宇宙的年齡大約 127 億年,另一則研究得到的結果則僅僅只有 114 億年。這或許表示我們目前對早期宇宙和膨脹理論的了解仍不夠完備,而許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暗物質或暗能量在其中搞鬼。

不過別的先不談。我們的難題還是懸而未決,HD 140283依舊嚴重「超齡」,而且現在情況似乎更不樂觀。

年齡之謎難道無解?等重力波為我們解答吧!

究竟是觀測有誤差,導致 HD 140283 年齡被高估;還是宇宙學理論尚未完整,宇宙其實比想像中更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科學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是兩者皆有」,英國阿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 Robert Matthews 提供了他的預測。他認為,暗能量的強度隨著時間而有所消長,膨脹速度也因此忽快忽慢。要驗證這個理論,可能需要重力波的幫忙。

所謂重力波,是兩個巨大的質量互相繞行所產生的時空漣漪,從它的頻率能夠計算出兩個質量的大小,以及撞擊將釋放的能量多寡。當重力波橫跨遙遠的宇宙,這股能量會隨著距離衰減。於是我們便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到的重力波能量,反推出重力波源和我們的距離。

只要有距離和速度,就能建構哈伯定律,推論出宇宙的年齡。速度的部分可以交給可見光。我們知道消防車的警笛聲在駛離時會逐漸「降 key」,而光線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光源遠離我們,波長會被拉長,顏色會偏向紅色,其程度和光源的速度有關。因此,利用撞擊發出的可見光,便能推測星體遠離我們的速度。

宇宙初期恆星形成的概念圖示。圖/Wise, Abel, Kaehler (KIPAC/SLA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早已預測重力波的存在,它卻一直到 2015 年才首次現形,顯示其觀測的困難。不過,在未來的幾年內,科學家計畫觀測兩顆中子星的撞擊,有機會在重力波觀測上獲得重大的突破。屆時可能會讓科學家對哈伯定律和宇宙的年齡有全新的看法。

如此看來,「超齡星星」的謎團大概還會讓天文學家再頭痛一陣子,不過也有望為觀測技術和宇宙學理論帶來嶄新的發展。

參考資料:

linjunJR_96
33 篇文章 ・ 846 位粉絲
清大理工男。不喜歡算數學。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