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太空天文
・2015/05/02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CfA)天文學家Karin Öberg等人利用位在智利高原上的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LMA)首度在一個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發現與生命築基有關的複雜有機分子,顯見宇宙中能孕育出類似地球與所在的太陽系的環境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專欄
・2015/05/01
1722年,15歲的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不抱任何期待地等著熬完初中最後一年。生長於瑞典南部鄉下的他從小就喜歡植物,放學逕往森林裏跑,很少讀書,因此除了生物,其它科目都不及格,上學總要面對不停的處罰,但最痛苦的莫過於整天得坐在教室裡。他已預見未來一年仍是如此。
科技能源
・2015/05/01
「放射線治療」是個在今日醫學界被廣泛使用的醫療技術。從最常見用於診斷用的X光、核磁共振,到利用游離輻射體外照射或是體內植入核種暴露。特別是在今日癌症的治療上,放射線治療已能有效縮小癌細胞,提升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想像,大部分的癌症腫瘤都在身體內部,因此透過體外照射的方式,接收到最多游離輻射的往往是表面的組織,而非真正需要消滅的癌細胞。因此,如何讓能放出游離輻射的「藥物」能精確地放在體內癌細胞的附近,如何讓這些藥物能傳達適當劑量的輻射,以及確保這些藥物不會有過多的副作用,就是放射線治療當前的研究重點。
專欄
・2015/04/30
21歲所寫的碩士論文在相關技術尚未問世之前就預先「發明」了現代電腦;32歲又憑一己之力發明一門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的科學──資訊理論,而且內 容完整,立即可用。他將密碼學從藝術變為一門科學,他率先示範了人工智慧的可能。除了「天才中的天才」,還能怎麼形容這位「資訊理論之父」夏農?!
活得科學
・2015/04/30
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分為白天和黑夜的世界。因此,我們的行為按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而有不同。我們在晚上睡覺,白天活躍;白天吃得多,晚上吃得少。
專欄
・2015/04/29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世紀交替之際,出現許多極具天賦之科學家,造就現代科學的風起雲湧。其中法國數學龐加萊(或譯龐卡赫)是個異數,不但在代數、數論、微分方程、幾何、拓樸學等不同領域都做出開創性的成果,又能思考其物理意義而提出超越時代的深刻洞見,是難得一見的全面性天才。
專欄
・2015/04/28
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黎曼等人推翻了兩千多年來顛撲不破的平行公設後,數學家們明白不能再憑直覺接受所謂不證自明的公設或定理,決心從地基開始,重新打造完美無瑕的數學體系。希爾伯特在一九二○年代提出的「希爾伯特計劃」明白地訂出目標:用嚴格的形式化語言表達所有數學陳述,並能滿足完備性與一致性。
專欄
・2015/04/28
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網路上不負責任的辱罵言論與「匿名發言」的關係,而這也是網路文化發展中傳播學者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議題。
活得科學
・2015/04/28
先前一般認知耳鳴的發生,會與聽覺相關的腦區有直接關係;在這次的研究結果除了觀察到,竟然發現還有更多更廣的腦區參與其中。
0
0
專欄
・2015/04/27
殭屍明明是死去的人,但這死屍竟然可以狙殺活人。原核細胞的世界裡也有殭屍,而且以極高的效率狙殺活菌。讓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