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文明足跡
・2015/11/13
1839年,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和庫克(William F. Cooke)在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約莫同時,美國的摩斯(Samuel Morse)也和維爾(Alfred Vail)發表其電報系統。自此以後,歐洲與美國各地紛紛沿著現成的鐵路,在城市與城市間架起線路。陸上的電報網迅速成形,但海洋卻是一大阻礙。
精神心理
・2015/11/13
你是否也碰過這樣子的困擾,明明知道我和這個人再這樣下去就是不會有未來、明明知道我和他已經試過各種能試的方法了,卻還是不斷地吵架,但我仍然放不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也許,心理學的研究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專欄
・2015/11/12
就在一週前,中國政府在中全會上宣布結束一胎化政策,但論者咸認開放二胎並不會改變強制控制生育的本質。耐人尋味的是,五、六年前還有官員曾宣稱計畫生育對生態環境和全球暖化「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這樣的論點正是生物學家埃利希(Paul Ehrlich)在他1968年的名著《人口炸彈》中強調的:人口過剩必將導致生態災難、人類滅亡的後果。中國改弦易轍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紛紛提起埃利希的名字,有人語帶諷刺地說,他「幾乎可以聽到埃利希的慘叫」。
專欄
・2015/11/12
日常生活中,我們談及或接觸到的事物,譬如自然景物、生物、人造的物件……我們都會承認它們存在。它們的存在是那麼顯然,我們幾乎不會懷疑它們是否真實存在、只是腦裡虛構的事物。 為什麼?這很大可能源於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可以直接看到、摸到)它們。但科學理論裡,許多科學家提及的東西,譬如基因、電子、力場、光子等等,我們都不可以直接觀察到它們。那麼,我們如何肯定它們真正存在呢?
學園都市必備
・2015/11/12
國際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有科學界奧斯卡、豪華版諾貝爾獎等稱號,由俄羅斯科技大亨米爾納(Yuri Milner)和妻子朱莉亞(Julia Milner),聯合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23andMe創辦人沃希基(Anne Wojcicki)、Facebook 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與妻子張瑛在2012年成立,旨在表彰在基礎物理學、生命科學與數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的科學家。獎項今年邁入第三年,總獎金高達2190萬美元。
0
0
來自台灣
・2015/11/12
當我們在科學期刊上閱讀到一個「劃時代」、「革命性」發現的標題時,請先保持一種理性分析的心態,從頭到尾檢測文章中的實驗數據,是否足以撐得起作者的敘述與結論。
萬物之理
・2015/11/12
粒子物理學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個標準理論就是自然界的終極理論嗎?」有很多理論上的推敲,以及實驗上暗物質、暗能量和微中子質量的發現,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精神心理
・2015/11/12
只要是談到睡眠相關的文章,一定會提到的一個專有名詞:速眼動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中文另有翻譯為動眼睡眠、速動眼睡眠,大陸有部份翻譯為雷姆睡眠(那有沒有路克睡眠)。為什麼這個專有名詞一定會被提到?只要一個字你就能了解他有多重要了----「夢」。沒錯,速眼動睡眠與夢境的發生息息相關,不過今天不是要談夢,而是想用另一種方式,來介紹速眼動睡眠是怎麼被發現的....
活得科學
・2015/11/12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這個看似沒那麼困難的問題,竟然難倒了很多物理大師,包括達文西、牛頓、克勞修斯、赫歇爾等人。他們都曾對此自然現象提出解釋,有的說是空氣中的塵埃反射陽光所造成,有人則認為是陽光經過水氣形成的干涉。然而越是乾淨的大氣或越是乾爽的天氣,天空看起來越藍,可見與塵埃與水氣無關。結果這個問題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由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男爵解決。
文明足跡
・2015/11/11
危機就是轉機,人類在七萬年前,差點瀕臨滅絕,可是不僅在嚴峻的情況下繼續生存繁衍,還發生了認知革命,有了語言和想像的能力;我們有了認知革命後,還有了農業革命,開始定居產生了文明;在約五百年前,發生了科學革命,我們利用科技的力量,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