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1/21
1995 年阪神大地震,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震後一個多小時才收到地震報告,而臺灣 921 大地震時,卻能在 102 秒內傳出地震報告。臺灣領先的關鍵是什麼?這又跟本土的 B 計畫又有什麼關係呢?
・2019/08/21
歷史上哪一次地震對人類文明影響最大呢?大概就屬 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了。那一年的地震不僅差點震垮葡萄牙、引發最早的地震研究,更讓啟蒙運動得到一個施力點,撼動西歐傳統宗教道德合一的傳統。
・2019/01/21
在有多個地震或是雙主震讓震波交雜的狀況,對氣象局的影響可能產生誤判或是資料處理的繁複程度增加;但這對科學家而言,卻是一個能讓我們解開斷層特性的現象。透過多了解斷層,會有助於我們評估斷層未來錯動時的情況,這樣的研究對於未來的防災多少也是有助益的!
・2018/04/23
2016年小年夜凌晨,南臺灣發生了規模6.6強震,成為台灣自九二一後,再一次的重災型地震。在此次地震中,學者注意到雖然震央在高雄美濃,在台南一帶卻出現異常大振幅的S波,其中有些測站更出現加速度超過400cm/s2(相當於震度7級)的猛烈數值,這種突然的強力搖晃,讓部分樓房不堪一擊而倒塌。為什麼離震央較遠處的地方震度仍這麼大呢? 而如果前個問題有科學上的解釋,我們有辦法從地震波剛開始到達,就得知地震後續的影響並加以預警嗎?
・2013/10/25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2013/04/11
在上一個專題「2012全球災難回顧」當中,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針對地震的原理和迷思,為讀者們上了1堂有趣的課;而在本專題「災害預報與監測新科技」,郭主任更進一步介紹台灣的地震監測技術,並將地震預警剖為3個環節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