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8/06
氣候變遷已然成為現在進行式,備受自然條件限制的有機農業可以怎麼做呢? 研究指出,有機農業可以透過栽培管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儲存大量的碳,幫助緩解及應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而有機栽培管理的調適策略到底是什麼?
・2016/05/24
成功的大數據服務商業模式,就如同過去股民手上拿的股票機一樣,廠商把上千支的股票資料進行分析,最後推薦用戶哪幾支股票的表現值得推薦。而在這個媒體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公眾人物、公關從業者或是需要了解民意方向的地方首長,都需要了解大眾現在最關心的新聞是什麼?態度是正面是負面?哪些媒體對自己比較友善?
・2016/05/24
「所謂的大數據,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去認定到底多大才是大數據。十年前電信公司和基地台所蒐集的數據其實也不少,而未來的資料量也會更多,到底誰是大是小呢?可以確定的是,資料量小也有資料量小的作法,而當資料越多,則能提供資料科學更細緻分析的材料來源。」東吳大學數學系的助理教授吳牧恩。
・2016/05/24
假設你現在想查詢一個新聞事件,並分析網友、鄉民的看法,最直覺的方式便是利用 Google 進行關鍵字搜索,但這樣只能做到關鍵字比對,如此一來搜索出的資料將有幾百萬、幾千萬之譜,該如何進行整理、重點摘要?總不可能人工比對吧,這時,語意分析的優點便顯現出來了。
・2016/05/24
如果無法先決定什麼問題適合用大數據來解決、一個問題適合由哪些數據來回答,有運算再快的電腦或是再高效的演算法都派不上用場。
・2016/05/24
「統計」這個學門在 Big Data 時代能夠如何讓「數據」發揮更大價值?而在相信數據的無所不能之前,如何檢驗資料的可靠性、確定資料能解決的問題極限、甚至判斷結果背後的統計方式?本篇專訪邀請到清華統計所博士後研究員謝宗震,同時也是以推廣資料科學為目標的社會企業「DSP 智庫驅動」的知識長,分享如何透過資料科學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2016/05/24
數據和資料從古到今都是人類尋求解答的重要材料,而網路時代的資料來源變多也變雜,不論是語意分析、機器學習、演算法、統計建模,眾多方法都試圖解決更多過去人類仰賴臆測萊處理的問題。看完這五位不同背景和專長的專家分享了他們的見解後,對於所謂大數據的定義和視野,也隨之更為寬廣了。
・2014/11/06
現代人罹癌的風險高,卻苦無有效的療方。如何只殺死癌細胞而不影響身體的正常細胞,仍然是個夢想。一個以色列團隊的最新研究,把這個夢想往現實拉近了一大步,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學界知名的期刊《Cell》上,有趣的是,主要的研究人員都跨足了資訊工程的領域,因為他們用來對抗癌細胞的工具是「海量資料」的分析技術。
・2014/08/21
不知你是否曾想過,當你到醫院看病時,必須與所有病人擠在鐵閘門外彷彿沙丁魚罐頭般毫無秩序的等待著自己名字被呼喊,而醫生則彷彿珍奇異獸般在那保護周密的籠子裡幫人看診。不知你又是否能想像,當醫生要求你要拍攝X光片或檢驗時,你必須等到『改天』再回來『戶外』的放射間拍攝,隨後『改天』自行回來找你的X光片後,再『改天』重新化身沙丁魚回診讓醫生幫你看片做診斷,而這手沖的X光片,並沒有人會幫你分類保管,而是要你自己好好地攜帶保存,更不用說醫院會保存那屬於你的病歷資料。
・2013/10/08
大數據也有黑暗面,《大數據》也談風險、管控與未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為了蒐集全美的網路資料,單單儲存設備就花了12億鎂,而社群網站的動態分 析也是重點,產生了政府該不該用這些巨量資料來監控人民的爭議;而且,大數據本身就不完美,《大數據》 舉了美國越戰時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為例,指出迷信數字是會多麼的危險,連紅透半邊天的《半澤直樹》也有一個迷信數字的惡同事福山XD 因此,《大數據》特別強調人的「能動性」(human agency),也就是人類出於自由意志而選擇其行動。作者顯然不想看到電影《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的故事真實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