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4/19
英國倫敦大學穆勒太空科學實驗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科學家Sergei Zharkov領軍的研究團隊,分析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DO)觀測影像,首度發現日震現象(sunquake)可在太陽磁場和帶電粒子引起的爆發事件中發生。
・2012/03/13
這群黑子目前已處在最複雜的Beta-Gamma-Delta型磁場結構,因此相當容易引起爆發。事實上,它在臺北時間3/5上午已經爆發了一個X1級閃焰,3/7上午又再爆發一個X5.4級的閃焰(點選此處觀看SDO影像),閃焰爆發後伴隨的CME活動所拋出的物質,以每秒580公里的速度向外移動,預計將在臺北時間3/8的14:25(±7小時)通過地球,另一預測認為將在3/8前後通過地球,這段期間可能引起強烈(strong)到嚴重(severe)等級的磁暴活動,呼籲衛星控制、飛航、發電、通訊等相關設施機構需密切注意,但對地球表面沒有直接的威脅。
・2012/02/12
御夫座SU是典型的金牛座T型變星(T Tauri),御夫座AB則是接近赫比格Ae星(Herbig Ae star)的變星,這兩種都是由原恆星(protostar)即將轉變成主序星(main sequence star)的主序前星階段(pre–main sequence star),其中金牛座T型變星一般是低質量恆星,赫比格Ae星則是中高質量恆星。
・2011/10/08
這兩個事件彼此間有沒有關連?太陽物理學家們雖不敢堅決肯定的說「絕對沒有」,但仍傾向於只是恰巧、偶然幾乎同時發生!太陽物理學們認為:因為這個CME發生的區域位在彗星撞擊點的相反太陽面上,兩個位置間相隔甚遠,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機制,證明彗星撞擊會引發CME。
・2011/09/30
那是在1859年的9月1日星期四早上11:18,萬里無雲,是個看來很平常的晴天,33歲的太陽天文學家卡林頓在他的私人天文台中,忙著將太陽投影在螢幕上以便描繪太陽表面的現象。他正在追蹤一群非常龐大的黑子群,突然就在他眼前,似乎在黑子上方出現兩個異常明亮的白色亮點,亮到他站直了都還看得到它們。卡林頓驚叫出聲,就在幾分鐘後,人類首度有目睹紀錄的太陽閃焰就消逝了。
・2011/09/0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雨燕」衛星 (Swift) 於2011年3月28日偵測到天龍座方向發出前所未有的異常高能閃焰。此閃焰來自38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顯示星系中心的黑洞正吞噬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稱為「Swift J1644+57」,以衛星名稱以及坐標位置來命名。
・2011/07/27
2011年6月7日,SDO衛星探測到太陽盤面西側(在畫面中,是右邊)出現一道X射線閃光。雖然根據太陽閃焰分類的等級,本次爆發只有M級(中級), 首度爆發時看來再普通不過,但是當研究人員看過連續動畫呈現的影像後,可就不再這麼看待這個事件了。 「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類似情景,」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太陽物理學家Alex Young說:「好像半個太陽打算把自己爆裂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