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2/04
早期研究天文是為了種族的延續,例如從日、月的運行訂出曆法,讓人民可以在規律的季節變化中,知道何時該做哪些事,使得糧食無缺同時避免災害。掌握天體運行的韻律之後,曆法主要架構就完成了,接下來只剩下微調,讓曆法可以長時間與日月運行吻合,這時候就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想想天上世界與地上人間的關係。
・2012/09/04
丹麥波爾研究所天文學家Jes Jørgensen等人,利用位在智利的阿卡塔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在一顆類太陽的年輕恆星周圍氣體中發現糖分子。這是首度在這類恆星周圍發現糖分子的蹤跡,顯示在年輕恆星周圍行星盤尚處在行星正在形成階段時,就已經存有這些與生命相關的基礎化合物。
・2011/10/16
棕矮星是所謂的「失敗的恆星」,其質量介在恆星與行星之間,因為質量不夠大,不足以點燃或不足以維持核心的核融合反應而無法成為一顆正式恆星,其表面的亮度來自原本雲氣收縮的殘餘熱度,因此會逐漸冷卻,最後其大氣特徵將與行星非常類似。
・2011/07/13
天文學家首度在星際空間中現過氧化氫,也就是俗稱的「雙氧水」。這項發現不僅顯示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兩種分子—水和氧—之間有密切的化學關連,而且或許可以解開地 球之水的起源。在地球上,大氣中的過氧化氫在水和臭氧的化學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氧化氫也常用在消毒與漂白的用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