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26
大家都知道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進行,但葉綠體有賴細胞輸入「蛋白質工人」才能正常運作。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秀敏與其團隊,花了七年的時間,找到能讓蛋白質穿越葉綠體外圍雙層膜的橋樑 TIC236,解開葉綠體運作的大謎團,更發現這套運輸系統從遠古細菌一直沿用到高等植物,是植物演化學的重大突破,論文於 2018 年 12 月登上《自然》 (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2018/06/08
番薯(sweet potato)原產中南美洲,雖然它是相當重要的農作物,不過我們仍不太清楚它的起源。另一方面,由於當歐洲人船隊抵達太平洋時,許多島上已經存在番薯,一些考古、語言學研究便認為太平洋島上的番薯,這是大洋洲的南島語族與南美洲早已有過接觸的證據。 不過最近有學者在研究蕃薯與其多種親戚的演化史以後,反駁上述論點,引起許多了質疑。這篇論文有兩大部分,前半著重在探討番薯的家族關係;而引起爭議的是後半討論有關太平洋番薯來歷的部分。到底番薯從何而來,大家質疑的又是什麼?
・2016/01/09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有增高的趨勢,這意味著若是局部地區大氣環境條件的改變速度加快,當地的生物族群也將面臨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不但造成生物族群原始生存環境的破壞,同時也因為農業的發展導致在一定範圍中出現大面積同質性的作物,使得生物族群間的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消失。科學家注意到這些現象,也因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015/08/10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許秋容與嘉義大學、中研院、高雄區農改場共組的研究團隊,揭開植物界新形式葉綠體的形成之因,發現紅卷柏的葉綠體內部結構的形成和分裂,具有可塑性,會受光的强度和方向影響而改變,此項葉綠體獨特的發育變異研究成果,提供重要的科學新知和未來新的葉綠體研究方向,研究結果今年4月刊登於知名的《美國植物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5/03/28
水平基因轉移一直是原核生物演化上創造無限可能的過程,然而,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甚至是多數動物體內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基因轉移,這些跳躍式的傳遞過程,讓萬物的演化更加璀璨繽紛。
・2014/06/24
葉綠體(chloroplasts)是如何完成它們神奇的工作呢?植物胞器吸收來自太陽的光能,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最終將化學能像積木般累積起來後,用來合成葡萄糖,做為植物能量的來源,同時這些植物也為動物提供能量。 雖然葉綠體可如煉金術般,合成出許多能量,但它就像所有其他的胞器,這些葉綠體,畢竟都是小小的機器。現在看來,為了提供更有效率的生產,他們理當要進行升級改造。
・2013/06/07
基因從粒線體轉移到宿主細胞已經足以解釋真核細胞的發端,不需用上任何演化新發明(有不同功能的新的基因)。不過基因轉移的輕鬆容易,反而勾起了另一個可疑的問題:為什麼還會有基因留在粒線體內呢?為什麼不全都轉移到細胞核裡呢?
・2012/10/03
光合作用讓植物將光轉換成化學能。利用此過程來產生電能是一個世界級的研究目標。現在,德國以及以色列的科學家團隊已成功直接追溯並測量由單組光系統 I(photosystem I)分子所產生的光電電流(photoelectric cur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