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2/15
過年前進行大掃除,是多年來的傳統習俗。以往大掃除工作不外乎是清除灰塵、污垢、垃圾,但這樣的打掃還遠遠不夠。地震對臺灣人來說可謂家常便飯,但「為地震做準備」卻甚少出現在我們的檢查清單之中。其實,大掃除是全盤檢視、改善居家防震安全的最佳時機!
・2019/11/20
依目前臺灣的法規落實程度,民眾大可對規範的作用抱持信心。不過這也不表示九二一地震前蓋的房子一定不安全。建築物是否堅固,關鍵仍在於「施工品質」。那市面上五花八門的「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又有什麼差別呢?
・2019/11/19
地震工程界有句老話:「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這句話當然不是絕對,因為地震引發的山崩、海嘯一樣會致命,但不可否認,地震時大部分的傷亡都是因建築倒塌或嚴重損毀所造成。而天災到底為什麼會映出這樣的人禍呢?
・2014/12/20
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每天都有上萬人潮在此上班、觀光,而這棟高樓蓋在鬆軟的臺北盆地上,究竟是如何抗震的呢?甘錫瀅總工程師提到,高樓的結構必須「軟硬適中」,並說明101透過高韌性接頭、巨型結構、將基樁深入岩層來強化建築結構,以及運用阻尼器來減緩搖晃的不適。101這個案例,可說是高樓防震的代表作。
・2014/12/20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房子是否耐震極為重要。林克強研究員詳細介紹建築耐震設計的考量因素,包括地質因素、結構特性、建築高度、建築規則性、個人使用習慣,以及比較臺灣現代建築的三大結構—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以及鋼骨結構(SC)的優缺點,並強調維護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2014/12/15
人們一旦能掌控活動斷層的位置,便可藉由評估「地震危害度」來進行風險控管。具體而言,評估地震危害度,包含計算可能的地震規模、與震源距離、當地可能遭受到的地振動大小,以了解地震災害發生的潛在可能。在本專題中,鄭錦桐博士介紹定值法、機率法等兩種地震危害度的計算方法,以及說明如何將地震危害度運用於風險管理當中。
・2014/06/09
長期以來,大台北地區會發生強烈地震的耳語,不斷在民間流傳。今年2月12日的清晨,大台北地區因大屯山的地震而劇烈晃動,使得該議題再度獲得重視。大台北地區發生強震將有慘重災情,是危言聳聽嗎?在歷史上,大台北曾發生哪幾次重大的地震呢?假若大地震是難以避免的,人們該如何因應,才能把損害降到最低呢?今年度的第二場「哇!災!」邀請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以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鍾立來組長,分別向大家分享台北區域歷史上的地震記錄,以及從建築結構的角度而言如何加強耐震。
・2013/07/18
建築物的耐震為減少地震災害的重要手段,為了增加對結構物的破壞模式了解,氣象局在全台布設了結構物監測網,並透過受損建物的觀測獲得許多珍貴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