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1/22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項頒給了霍爾(Je­ery C.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Michael W. Young)三位教授,表彰他們在發現生物時鐘(circadian rhythm)控制之分子機轉研究上所作的貢獻。雖說三位教授實至名歸,但今年這個獎項的頒發還是令人玩味的。現今生物科技研究發展大多以臨床應用等議題為顯學,連本次的受獎人之一的霍爾都公開的抱怨,自己因得不到研究經費上的補助,在 10 年前已經不得已退出了科學研究的工作。顯然的,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繼去年之後,再度提出有別於世俗的看法,以實際的行動將榮耀歸諸於這個小眾的基礎領域研究。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談的是除卻對科學實質內容的關注,非科學領域的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的,或許是更形而上的問題--像諾貝爾獎這樣受到關注的著名獎項,為何會對這樣的小眾研究青睞?
・2014/03/05
殘酷的學術界其實是經費的狩獵場,研究學者為了自己的理想,就算機關算盡也要努力爭取經費。在這個功利主義當道的時代,比起應用科學,探索生物秘密的基礎科學常有人是覺得是浪費錢。但真的是這樣嗎? 從小我們就知道透過思考與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去找到問題的答案。但在殘酷的學術界裡每個計劃都要錢絕大多數的研究都要花錢。學者們要絞盡腦汁博得審查委員們的青睞。為什麼政府要資助這些看似派不上用處的基礎科學研究呢?如果把錢都拿去投資應用科學研究,會比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