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8/07
蘇格蘭精神科醫師朗納.連恩撰寫《分裂的自我:清醒與瘋狂的研究》,它並不是精神分裂的醫學研究理論,而是關於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患者的一系列觀察,帶有存在主義哲學的色彩,並且協助社會去改變了檢視精神疾病的方式。他的目標是「讓瘋狂,以及陷入瘋狂的過程,可以理解」。
・2017/01/16
幫老鼠搔癢癢,順便寫一篇SCI期刊文章登上《科學》期刊,有這麼神奇的事嗎?雖然搔癢聽起來稀鬆平常,卻是一個千年未解的基礎科學議題。在2016年底,德國洪堡大學的兩位神經學家提出一套以大鼠為研究「搔癢」研究材料的實驗方法,還挑戰了過往的觀念:體感皮質神經元不只負責告訴你被搔癢了,還會觸動運動神經元讓你發笑!
・2014/02/10
昨日發表的《自然》雜誌評選出了10位年度新聞人物,這些人物來自生物學、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對2013年科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2/10/06
由於髓鞘主要是作為神經纖維的絕緣物質,人類的神經纖維在出生時含有較少的髓鞘,也意味著人腦發育的速度比其他靈長類要慢很多,可以有更多的環境因子來影響人類腦部的發育。如果把人腦本身直到30歲之前仍在發育也一併考量在內,這意味著人從出生開始,各種環境因子都在不斷地影響我們大腦的發育,且這個影響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可以持續學習,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的緣故。
・2012/06/25
「工作記憶」可以短暫維持與處理各項資訊,它的運作良好與否與大腦特定區域有關,但是這項功能在精神分裂患者和健康年長者身上卻趨於衰退。法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 Jean-Claude Dreher 與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的團隊首次證實,精神分裂患者和年長者雖然都有工作記憶缺失症狀,但是他們的前額葉皮層活動方式卻不相同。
・2012/01/25
epigenetics (附基因調控)指得是由非遺傳因子所引起的表現型(phenotype)差異。科學家從單純的以為基因序列可以決定一切,到意識到有不少生物的表現型其實不由基因序列來決定,這中間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