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1/07
許多人認為影響人類生活的政策僅需依賴科學證據與知識;但有另一些人認為非科學的考量也是必須的,因為決策者在這個民主社會裡應該要採納多元的聲音與意見。實務上來說,公眾意見經常成為政策制訂的參考方向。過度採納公眾意見往往倍受爭議,在科學證據和群眾意見之間究竟要如何取得平衡呢?
・2012/06/03
市民大會或共識會議常被政府機構用來作為制定或影響政策的工具。包括美國衛生研究所、美國農業部都曾採用。這本來是設計讓政府制定決策的過程中,公眾能有發聲的機會,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議題上提供一些洞見與意見。但是,面對具爭議性的發展中的新技術時,這類的公眾參與往往不能達到其目的。
・2012/05/28
技術創新通常被視為解決發展中國家問題的萬靈藥。其結果是,在辛巴威等國家,來自富國的機構傾向於根據自己的規劃來「推動」技術——但這些技術並不適合當地社區。我們需要能包羅萬象、以社區為基礎的方法,來考慮當地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技術,並運用地方知識的力量,確保政策與基層人們的需求相關。
・2012/05/22
這本書《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真的非常有趣,而且原來「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還是一門課呢!
・2012/04/02
研發預算、科學論文發表或專利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進步的重要指標,但它們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也不是在了解一個國家的創新進展時,足以令人滿意的指標。印度必須投入開發與國內發展更為相關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