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7/10
不知從什麼時候,「量子」取代了磁場、奈米,成了時興的名詞。但「量子」是什麼?那就快問「QuBear 量子熊」。
・2022/12/27
生技製藥大廠百濟神州副總裁黃士銘,日前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一起至坪林國小。 在泛科學協助下,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
・2022/03/27
媒體是傳播資訊的利器。然而,若是碰上科學傳播,不論是產出正確、客觀的報導,還是尊重科學家的工作和隱私,都是一大挑戰。
・2021/04/28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以培養科學傳播人才為目標,為了促進科傳人才的養成,泛科學與屏東大學科傳系簽署產學合作計畫,以應對國內外科普人才供給,為學生創造實務與理論並行的多元學習環境。
・2021/04/16
在各學研機構的研發成果新聞稿中,時常看到一些如「重大突破」、「關鍵原因」等聳動的用詞。雖然這類用詞能吸引閱聽人的目光,增加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但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反效果。科普傳播則是讓受眾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知道一些更新、更廣的科學應用,因此這些研發內容的發表時機與詳實程度也就更為重要。
・2020/08/31
MMR 疫苗「爭議」是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的第一場戰役。假科學研究導致民眾對疫苗的懷疑之火蓄積而延燒。在事情落幕後,最大的啟發是我們必須找出「科學與新聞」共同與人的連結,才可能讓媒體有效藉重科學專業、科學專業善用媒體,在必要的時候互為助力,以勾勒更為完整的事件真相。
・2020/08/28
好笑的數理老師很受學生歡迎,特別在國高中補習班,老師基本上都具備脫口秀的能力,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嚴肅的科學知識。科普世界也是如此,當科學家們在台上講述科學知識時,把觀眾逗樂是很常見的,例如源自德國的 Science Slam1,或甚至像 TED 有最好笑精選。那這麼幽默到底對觀眾學習有沒有幫助呢?最近就有篇研究是關於這個。
・2020/08/24
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讓多數人深信不疑。當麻疹疫苗謠言四起,導致麻疹風暴再起,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如何說服科學家面對媒體,又怎麼在麻疹爭議中踏浪而行。
・2020/08/17
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雖然名氣不如 英國BBC 或英國《衛報》,但它卻是是科學家與媒體的媒合者,對於科學新聞的把關占了一席之地。
・2020/07/14
「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召開記者會,記者姍姍來遲,發佈會上,大部分記者忙著埋頭抄新聞稿打字趕即時,因為無法專心聽簡報,簡報完畢,沒提出太多問題,記者會也匆匆結束。」隨著媒體開放,在市場導向下,這是科學(科技)線資深記者李宗祐,與我分享的日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