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10/08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的皮膚上會冒出許多膿疱,會造成疼痛且合併倦怠、發燒、畏寒等,甚至還會有關節疼痛。
・2021/09/10
反覆發作的「慢性鼻竇炎」真惱人,有時藥物治療也不見效,透過傳統手術切除息肉後,卻仍不停長出來到底該如何是好?近年來發展出的新觀念推翻原本的理論,即使旁邊看似沒有息肉的黏膜,也早已受到發炎反應的侵襲。因應而生的新手術方式就是今天所要談論的「重啟手術」
・2020/12/24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 40 至 60 歲的女性,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慢性發炎,而持續發紅、腫痛。特點是「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早上起床時關節會僵硬超過一個小時。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炎的關節將會漸漸變形、失去功能。
・2020/12/20
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治療時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需要長期追蹤關注
・2020/04/30
壓力是最廣為人知,但又最不為人所了解的憂鬱症成因。我們可能親身經歷過,或看到別人有過因為壓力而感到憂鬱的經驗。免疫跟憂鬱有什麼關係?無論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讓人產生免疫反應嗎?本文從免疫學的角度看壓力事件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2020/04/29
在醫學上,憂鬱症比發炎還要古老。我們到羅馬時代才知道發炎的基本病徵,但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知道「憂鬱」這回事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門派用黑膽汁詮釋憂鬱症成因,神學使用極刑對待所謂「靈魂著了魔」的人。近代醫學對憂鬱症有哪些看法,憂鬱症又如何只屬於「心理」疾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0/04/28
本書不同於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觀點,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免疫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性。所以發炎的生理機制真的會讓人產生憂鬱嗎?目前許多研究顯示,發炎出現在憂鬱症或憂鬱行為之前,但光有先後順序還不夠,科學家和醫師仍會質疑發炎是如何引發憂鬱症。
・2020/01/28
克隆氏症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這些症狀一般人或多或少會遇到,然而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屬不易好轉的慢性疾病,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持續超過 3 ~ 6 個月都未好轉,就要警覺,應盡快至醫院檢查。克隆氏症真有那麼可怕嗎?讓我們從本篇文章,繼續看下去......
・2018/11/12
腳踝的扭傷是許多人的夢靨。過往對於扭傷後的處理,一般建議48小時(3天)內冰敷減少腫脹,之後再熱敷以促進組織修復。自美國醫師Gabe Mirkin於西元1978年提出這個說法之後,就一直沿用至今。其在書中提到用冰敷處理急性運動創傷,R.I.C.E的軟組織創傷處置方法,包含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患處),這項準則很快就形成一股潮流,並寫入教科書中,變成現今大眾一致公認的作法。然而,美國運動醫學會近年來(2017年)提出新的模式,認為:「應減少冰敷與完全休息的時間,避免阻礙傷口組織的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