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12/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採訪撰文|田偲妤、王怡蓁
・2014/08/28
災難會產生贏家與輸家,過去的理論認為企業在面對災難時,脆弱性主要來自資本、勞力、市場與原料供給者的損失;災後各種原料供應、設備服務與水電系統的中斷,以及因為消費者傷亡、搬遷或是運輸系統受損而萎縮的市場,對於災後企業求生經常造成嚴重的打擊,中小企業面臨的情況更為險峻。
・2014/08/28
強化住宅建築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大幅減少因龍捲風產生的瓦礫,當地面臨風速每秒60公尺以上的龍捲風侵襲是家常便飯,但全毀跟部分受損的建築所產生的殘骸數量相差很大。除此之外,新的建築標準要求住宅必須加強車庫大門,從過去龍捲風的受災經驗中,車庫是建築物最先被強風破壞的地方,進而導致整棟建築的崩解。新標準要求車庫門必須能抵抗每秒60公尺以上的強風,以保障建築結構的完整。
・2014/08/28
災難過後,受災區的經濟活動會如何轉移呢?假設某都會區蒙受災難侵襲,城內的公有與私人財產嚴重受損,當進行災後重建與復原時,來自各方的援助資金會大量湧入災區,推升災區對於重建相關行業的需求。
・2013/12/18
人會成為犯罪事件中的受害者,背後有很多的條件因素,如果去除其中的幾項因素,就能抑制犯罪發生,比起犯罪後實施嚴厲刑罰的效果更好。災害預防有類似的邏輯,災後重建的工作,其實正是在提升社會的「韌性」,預防下一次災害的轉機。李宗勳教授於1999年開始擔任從事中央警察大學的教職,就恰逢921大地震,開始從事災後重建相關的研究計畫。身為警政體系的教師,時常分析由上而下的體系編制,也從事行動參與式的研究,由下而上感受在地。在這些年雙向的反省與研究歷程中,他的體悟是什麼?本專題將與各位分享。
・2013/12/17
實踐社會價值的各種工作形式有很多,社會工作者是站在第一線,他們在長期的實務參與中一再學習新的人、事、物,社工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不單憑價值理想支撐,從實務洗鍊出的理論和專業是綜融性的。究竟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中,社工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價值理念及運作邏輯是什麼?台灣的災後重建的情境出了什麼結構性的問題?本專題邀請到實務經驗豐富、兼具管理及社工專業的陸宛蘋老師,提出她的見解。
・2013/10/30
狂風豪雨過後,倒下的不只是行道樹,可能還包括你正在使用的無線網路。2013年5月25日,龍捲風侵襲美國中部的5天後,防災科技實驗室(Disaster Tech Lab)即發表《Moore, Oklahoma Wireless Signal Assessment》調查報告,憑藉免費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簡稱App)服務迅速完成無線訊號評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