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2/20
滯洪池可以調節洪水、延緩洪峰。李天浩教授指出,滯洪池是都市防洪的重要設施,但臺灣都市的土地取得成本昂貴,即使是公家用地或限建的公共設施預定地,也都不是理想的滯洪池設置地點,使得防洪成效不彰,鼓勵民間興建滯洪空間反而較可行。
・2014/12/20
當森林的水土保持未做好,河川的中下游就必須大興土木,透過蓋堤防來因應水患。在過去,興建堤防常伴隨環境的破壞,但近年「生態工法」已越來越被重視,興建工程也能兼顧環保。在本專題中,林鎮洋教授向我們介紹生態工法的做法,並特別指出他數十年前到德國參訪時,便發現國外已將生態與工程融合,但國內目前這兩大領域須有更多的對話。
・2014/12/20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國。在堯舜時代,黃河曾造成嚴重的洪患。當時,帝堯指派鯀治水,在黃河岸邊興築堤防,但歷經9年已失敗作收。後來,鯀的兒子—禹接替其父治水,採疏導代替原先的防堵策略,積極疏通河道,歷經13年,終於平息水患。數千年之後,世界人口更多更密集,社會與政治制度越來越繁雜,人類文明有了爆炸性進展。在這個時代,一旦發生洪患,該如何整治?要當現代版的大禹,應具備哪些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