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6/15
腎臟衰竭時,需利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來替代腎臟的功能。但當洗腎廔管阻塞時,血液透析治療將被迫中斷,因此為了確保洗腎廔管暢通,平日務必定期檢查是否阻塞。
・2021/05/06
台灣洗腎人口逐年增加,更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其中約 10% 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障病,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過往只能多喝水延緩發病,不過隨著口服藥的問世,有望幫助患者擺脫50歲洗腎陰霾。
・2021/01/05
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形成尿酸結晶,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這就是「痛風」。最易出現痛風的關節是大腳趾,但除了關節,痛風還會影響其他器官,引起慢性發炎。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以用消炎止痛藥讓患者疼痛改善;慢性期則是要嘗試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2018/08/13
臺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洗腎的新發生率與盛行率更是世界第一。然而,以往臨床上用來偵測糖尿病腎病的最早期分子指標──albuminuria,是一種在中晚期才會在尿液當中被偵測到的蛋白質。讓腎臟病發現時往往已到藥物難以控制的地步。但近期的新研究指出,一種常見於細胞的蛋白質;並已被作為心血管疾病指標參考的 Cyclophilin A(CypA),可能也可作為新的腎臟病早期分子指標。
・2015/10/29
60年前,當醫師下了腎衰竭的診斷,就等於宣判了死刑,以洗腎延長患者的性命,只是一種凌遲而已。當時的洗腎必須用手術刀割開血管,再插入塑膠管,慢慢讓鮮血從手臂流出。這道維繫生命的切口慢慢一刀、一刀地向上移動,直到沒有血管可切為止。垂危的病人,四肢佈滿了象徵死亡的十字傷痕,此時死神才會緩緩地取走他的生命...
・2015/09/11
據統計,2013 年全球有 250 萬人都是依賴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腎」;台灣約有 6 萬人)才得以維生。在二次大戰之前,腎臟病到了末期就是無可挽回的絕症;直到 1945 年,荷蘭醫師考爾夫(Willem J. Kolff, 1911-2009)才以他發明的血液透析裝置,為這些絕症病患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