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4/03
我們都知道,男女生理差異源自性染色體的不同:男性具有 XY 染色體,女性則有一對相似的 X 染色體。然而X染色體的基因量遠比Y染色體多,這難道是造物者的不公平?男女間多或少一條 X 染色體,又是怎麽樣的機制使其正常運作?
・2020/12/21
上世紀末發明的抗反轉錄病毒療法 (antiretroviral therapy / ART),扭轉了人類和愛滋病毒之間的關係、有效地控制了病毒在人體內的肆虐。但科學界驚奇地發現,有些患者不需要吃藥,體內的病毒也幾乎不會爆發,這是怎麼回事呢?
・2020/03/05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2/24
聽過這首廣告歌嗎?「基因裡好戰的染色體,每天都在燃燒的生命......」咦?是不是哪里怪怪的?基因、染色體——生物課本裡熟悉的名詞,它們的關係是這樣嗎?
・2019/12/26
彭汪嘉康被譽為台灣「癌症研究之母」,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服務三十三年,並擔任所屬國家腫瘤研究所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她成功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並進一步從母親血液中判斷胎兒白血球及性別的可能性。此外,她亦整合了台灣醫界的力量,推動成立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造福病患。
・2019/04/15
二十世紀初,科學家普遍認為遺傳物質為蛋白質而非 DNA。奧斯華.艾佛瑞 (Oswald Avery) 的研究團隊利用酵素與免疫學方法,於 1944 年證明遺傳物質為 DNA ,但一直到 1952 年,阿佛雷德.第.赫雪 (Alfred Day Hershey) 與瑪莎.考爾斯.蔡斯 (Martha Cowles Chase) 利用同位素與噬菌體,再度得到相同的結論,科學界才逐漸接受。艾佛瑞的研究設計實為嚴謹,但為何其成果沒有立即說服科學界?
・2019/02/27
王中茹與研究團隊發現,當玉米的生殖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有一個關鍵蛋白質 DSY2 會影響 DNA 斷裂和互換。這基因重組的過程,是育種學家尋找更多有用的基因、產生更多遺傳組合,以培育更優良品種的基礎。
・2018/02/04
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的例子中,兩個原致癌基因的融合,使得正常的原致癌基因變成了致死的致癌基因,融合後的突變蛋白質會干擾細胞中多條訊息傳遞系統,是一種調節失常造成的疾病。後來科學家發現,其他幾十種致癌基因中發生的突變,都是經由這種普遍的效應,與許許多多其他的癌症扯上關係。這意味癌症通常是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疾病。不過,致癌基因只占癌症遺傳故事的一半而已。
・2017/11/29
每個人體內的細胞皆帶有二十三對染色體,配子生成時,會透過減數分裂來隨機捨棄其中一套染色體。而理論上每對同源(姐妹)染色體都有一半的機率可以遺傳到子代中。但是現在有項新的研究指出,減數分類的過程並非對半分那麼簡單。科學家發現某些染色體會狡猾的增加自己被分配到精子或卵子中的機會,顛覆以前五五分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