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9/30
而在疫情期間,醫用外科口罩需求量暴增,因此國內外民眾會使用其他替代選項,例如自製棉口罩、頭巾等等。只不過,這些替代品真的有效隔絕病毒傳染嗎?
・2020/07/17
有鑑於絕大多數寄生蟲體型微小到肉眼難以察覺,野生動物的復原能力著實不可思議。野生動物既沒有顯微鏡也沒有醫藥箱,牠們為何能成功預防傳染病呢?野生動物擁有許多工具和技巧,其中之一是運用哈特所謂「嘴巴裡的醫藥箱」。一旦被咬傷、割傷或抓傷時,相當多數的物種會「把舌頭當作抗菌濕紙巾來清潔傷口」。
・2020/02/07
大約五千萬年前,鯨類動物(Cetaceans)開始在水中生活。根據分子和型態學研究,鯨豚類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有蹄類動物演化而來。一般來說,學者傾向用「獲得新基因」來解釋生物在新環境下能完全適應、進而生存繁衍的狀況。然而,新的研究表示:陸生動物為了適應水中環境既失去,也得到基因。也就是說——失去特定基因與獲得同等重要。
・2020/01/30
科學家從一塊出土於丹麥,距今 5,700 年左右的古早味口香糖上,成功提取並排序出一位丹麥女性—蘿拉(Lola)的完整基因組。這是科學家首次從非人骨的物體上成功提取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這位蘿拉擁有藍眼睛、黑皮膚、黑頭髮,生前最後一餐是鴨肉和榛果,患有乳糖不耐症和牙齦疾病。
・2019/11/01
1995 年,渡辺茂先生為了測量小孩子一天可以分泌多少口水,找來了男、女各15位的 5 歲孩子。靠著這看起來有點荒謬的實驗,渡辺茂先生獲得了搞笑諾貝爾化學獎,所以想要得到搞笑諾貝爾卻又不想研究尿尿或便便嗎?口水或許是一個好的研究選擇喔!
・2016/09/30
今日,警方的辦案大量仰賴著科學與技術的輔助,舉如槍擊案事件的彈道分析、車禍現場的煞車痕計算、聲紋、指紋、DNA 鑑定與測謊,乃至著名的影集 CSI 犯罪現場。無疑地,這些科技的發展,讓警方辦案多了更可靠與更細緻的證據。但是若詳加關注過去的幾例冤獄,現今司法制度或思維對科學鑑定的依賴,恐怕並沒有考量到科學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進程。
・2016/09/14
人的口腔每天都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分泌出兩公升的唾液,這些就像呼吸一樣並不特別有感但卻不可或缺的液體,除了最為人所知的消化功能以外,其實還有著如檢測心臟病等更多的貢獻。
・2014/09/17
每個人的刺激性唾液裡,主要的消化酵素都是澱粉酶。澱粉酶把澱粉分解成單醣,身體才能利用。你咀嚼麵包時,就能嘗到這種過程。你的唾液和澱粉混合,一股甜甜的味道油然而生。把一滴唾液加入一匙蛋奶糊裡,沒幾秒鐘整個就會清清如水。這讓人不禁聯想,唾液(或嬰兒口水更好)應該可以拿來預先處理食物汙漬。洗衣粉或洗衣精總是吹噓含有酵素成分,那真的是所謂的消化酵素嗎?
・2013/02/06
口氣,指由口腔呼出氣體的味道,它可能反映了身體發出的許多信號。現代科學已證明,不少疾病都能「產生」一些獨特的氣味分子。而那些令人不愉快的 「獨特」的刺激性口氣,在中文裡被「口臭」一詞涵蓋;英文裡,卻根據來源將口氣一一區分,分為來自口腔的、上呼吸道的、肺的、胃(或上消化道)的及其他器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