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10/06
香腸容易產生毒素,因此必須添加亞硝酸鹽,但卻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別擔心!是毒物還是食物,一切都得取決於「劑量」!
・2022/03/31
在《中華一番》第31話,不論是雷恩的四道料理,或是小當家做的「真鯛大陸圖」,兩位大廚師都沒有用到「魚肝」來做料理。
・2019/06/17
化學物質這幾個字聽起來雖然有點可怕,但其實所有東西都是化學物質,差異只在於該物質是由天然來源取得,或者是由人工的方式合成製造,包含你喝的水、你呼的空氣、你正在吃的飯,都是化學物質! 一個化學物質到底對人有什麼影響,其實都和「劑量」有關,只要劑量超過人體可以處理的量,讓你不舒服或是有生命危險,就是中毒。
・2017/11/26
什麼是甜味劑呢?它的定義是添加在食品中、賦予食品甜味的物質,而在其中,甘精算是很早就被發現的物質,也曾經受歡迎過,但問世沒多久就因為毒性疑慮被打入冷宮,算是命運較為坎坷的甜味劑。
・2017/05/18
食品安全是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議題,正因為如此,網路上、新聞上資訊百百種,量多且雜,在溝通的過程中,到底該以什麼為「基礎」來討論食品安全呢?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從吃飽、吃好,逐漸演變為要吃巧、吃得健康,」臺大毒理學研究所的姜至剛教授,在今年的食安講座第一彈 ──「PanSci TALK:食品安全基本功!」活動剛開始,便明確點出一項重點:「而我們、甚至全世界的食品安全,都必須用風險分析做為共同溝通的工具。」
・2017/05/18
食安問題鬧得人心惶惶,新聞標題常讓人看得提心吊膽,不敢下飯。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有毒物質超標在食品檢驗中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你看得懂檢驗報告嗎?又難道只要零檢出,其餘免談? 「PanSci TALK:食品安全基本功!」講座下半場,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的陳宏彰教授俐落將歸納出四大迷思,帶大家一同認識什麼是「食品檢驗」,我們又對這件事有什麼誤解或忽略。
・2017/04/17
在新聞上又看到「零檢出」、「未檢出」或是某某食品檢驗出多少 ppm 的毒物時,大家可要看仔細,到底該食品驗出的毒物有沒有超過政府法規所規定的未檢出值,是不是又不小心掉入「零檢出」的文字陷阱中。記住!「劑量決定毒性」,該去確認的是到底有沒有超標,以及思考背後訂定檢驗標準的程序是否嚴謹、具有脈絡。
・2017/04/13
毒理學之父 Paracelsus 先生(1493-1541)有一句名言:「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很恐怖吧?但他話還沒說完,「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也就是許多專家學者努力向大家解釋的:劑量決定毒性!當我們詢問一種物質有沒有毒的時候,「劑量」是決定答案的關鍵。
・2016/03/12
「大部分的人講到輻射就會很緊張,因為會致癌,但其實關鍵還是在劑量。」綽號月月的廖彥朋,歷經三年籌備、以台灣鯛民為主角,廖彥朋拿出科學數據,試圖解答大眾對於輻射的疑惑。
・2013/05/27
拜託你們,可不可以讓政府好做事點。然而,你們就一定要站在唯恐天下不亂的那一方嗎?請看看,無辜的店家業績掉落,無辜的公務員疲忙奔命,甚至那位無辜的王老師備受撻伐。真的啊,請你到ptt去看,多少網民在攻訐。請問,這是誰造成的?現在,你把話講的民心恐慌,民怨沸騰;反而,大家不相信政府依證據所說的話,不相信其他專家所說的話,這又如何叫我們安撫民眾不用恐慌。我要問,如果你是政府官員,請問你會如何處理?你又希望專家如何來幫你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