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10/03
2015 年 6 月,被稱為「文化大熔爐」的美國,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這一路走來充滿顛簸,因為每個人對於婚姻都有獨特的見解,當想法與他人發生摩擦時,也未必能夠尊重、擁抱不同的價值觀。現在,就讓我們來讀讀《造局者》,以美國同婚合法化為例,瞭解為何多元化的思考框架是文明進步的象徵吧!
・2021/08/07
現代的社會中,有一類人的懶惰行為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但往往受到忽視。這種最糟糕的懶惰者往往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們一想到要做好自己應盡責任時便厭惡不已;除了一起生活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見不到他們。如果你剛好走進房中遇到這種人,可能會發現他們坐著不動或呆若木雞。他們極致的惰性狡詐地隱藏在看似專注的表象之下,但是可別被騙了。
・2019/12/14
對於關係、社會、自我都還處於探索階段的青少年,他們對自我的好奇,讓站在大人視角的我們產生許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面對無數的頭痛、失眠的夜,我們可以從心理與社會的角度來看看,這群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2014/01/23
當學生在考場裡坐下時,他就知道如何去作弊。但他怎樣決定是不是要真的去作弊呢?邏輯推理?一時衝動? 對血液裡的腎上腺素和大腦中的多巴胺的下意識反應? 作弊之舉從來沒斷過,但作弊者到底為什麼決定要這麼做呢?
・2013/03/07
科學家該有一定的公眾意識,在《這個不科學的年代》中,費曼也提到:「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負點責任,一般指的都是科學的應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麼你必須明白,它也能用在對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學家的討論會中,你會預期這將成為最重要的議題。」
・2012/11/19
「當一所曾經被賦予宇宙的精神的大學、又是我現在註冊的大學在丟失他的本質的時候,我卻還在貼不著邊際的新聞,談著星星月亮太陽......」前幾天Z編在臉書上發表了他的感嘆,也戳中了我心中多年以來的疑問:如我我們談論的、閱讀的、在手機或網路上滾動的,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沒有實質的幫助,如果教授學者研究生日日夜夜焚膏繼晷地做實驗、寫論文,都只為了教職升遷與Impact factor,那麼科學在守護的,究竟是什麼?
・2012/10/28
我們都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但事實上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會犯這種錯誤。我們很難抗拒「一個人的外表會反映其內在」這種信念。研究顯示,人確實會認為外表具吸引力的成人是較善交際、成功且容易適應環境的──這種現象被稱作「『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但這真的是事實嗎?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內在真的如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嗎?
・2011/02/10
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受過西方的音樂訓練,一樣可以理解音樂中所帶有的情緒表現。 有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想聽些音樂來轉換情緒。但是在目前的社會中,不論是古典音樂或是流行音樂,大部分的音樂都是根據歐洲的音樂系統所寫出的音樂。那麼如果是沒有受過類似音樂系統訓練,或是從來沒有聽過這類音樂的人,是否能夠跟我們一樣有著類似的感受呢?換言之,音樂是不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