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1/17
狐蝠是森林生態的重要角色,幫助植物傳粉、散播種子。據說曾有兩千隻狐蝠生存在綠島,然而,當人類開始開發綠島天然棲地起,臺灣狐蝠逐漸沒有了明天。
・2021/11/19
為了鼓勵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海保署於今年舉辦「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知識轉譯,讓大眾一同解決各面向的海洋保育工作。
・2021/09/30
美麗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地,但由於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珊瑚的生存不斷受到壓迫,珊瑚白化更是屢見不鮮。海科館引進了「珊瑚觀測」,用簡單色卡就能觀察珊瑚健康程度。
・2021/09/07
鳥類的哪項特徵會透露出牠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講翅膀。不過最新研究指出,鳥類的眼睛更能體現牠們的習性。
・2021/07/20
大家對長頸鹿應該不會陌生,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動物園,幾乎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影,兒童向的繪本也時常以長頸鹿為角色。與大象、犀牛相比,長頸鹿的保育議題很少被討論,可是近年的調查發現,原來牠們的數量一直在下降,正靜悄悄地在非洲大地上消失!
・2021/07/09
有著白色花瓣、流蘇狀構造的異蕊草,在臺灣最早由日籍學者島田彌市於 1924 年採自中壢觀音庄。小小的異蕊草開花習性特殊,但因生長環境受人爲干擾,在本島已極少被發現,僅剩金門成為近年國內唯一可觀察到這個種類的地點。
・2021/06/16
誤食塑膠垃圾的海龜,為我們帶來有力的減塑熱情,海龜扮演著「領航性物種」的角色,在推動保育工作時,藉由海龜引發大眾共鳴,讓保育工作能順利進行。
・2021/06/15
拜高速鐵路之賜,今日往來臺灣西部的主要城市,可以經由大眾交通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妥妥抵達。這樣變遷,除了改變了你我的生活節奏,也改變了水雉這種美麗鳥類的生活。高鐵於 1990 年開始規劃,規劃路徑需要橫越當時數量岌岌可危、不到五十隻的水雉僅存的重要棲地,但是經過高鐵開發單位、地方政府與相關保育人士的積極參與,反而造就了一段生態與開發共存共榮的美麗故事。
・2020/12/25
鳥類是反映棲地環境狀態的重要指標生物,鳥類活得好不好,是一個國家環境是否健全的指標。許多重視環境健全和鳥類保育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南非、澳洲和紐西蘭,都會定期整理鳥類調查紀錄並發布「國家鳥類報告」,作為環境狀況的重要基礎資訊,也是環境劣化的預警機制。
・2020/12/24
每年這個時間點,關於台灣的入侵種綠鬣蜥 (Iguana iguana) 的議題在網路、新聞等媒體上都會稍稍提升一些能見度。入侵種綠鬣蜥的問題逐漸嚴重暗示著台灣在相關制度及法律上的缺陷,不管專家學者怎麼呼籲,政府只在乎民眾的言論,民眾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而最後搞得所有管理策略都變得四不像且成效打折。現在問題已經逐漸從複雜變成難以理解,卻沒有人願意認真地探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