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3/14
一月學測完,寒假放假完。每逢二三月,網路與現實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大堆與之相關的提問與回答。而茫然無助的學生有如於汪洋大海中,似乎只要遲疑片刻就會沉入永不見底的深海裡。
・2019/06/08
大學除了給予知識之外,還給予了時間。課餘的時候,有很多時間可以自己安排,不管拿來玩樂、複習功課、發展興趣,都沒有人會在意。在這段時期,我發現了圖書館的魅力,或者說我發現了自己相當喜歡閱讀。因此畢業後選擇工作時,一開始便以能整天接觸書籍的「編輯」為目標。後來順利錄取了一家老牌出版社,正式地成為了一名編輯。
・2019/05/02
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可以做,為甚麼要讀書呢?又為甚麼要讀科普書呢?泛知識節邀請了作家及編輯,透過與書籍關係最緊密的兩個角色來告訴你閱讀科普書的好處。
・2018/12/26
科學研究的成效是什麼?是得到諾貝爾獎的光環加持,學術期刊發表數,全民素質的提升,抑或是科研活動所產生的產業技術推動力?一直以來就是科學界爭論的議題。
・2017/03/13
在2013年時的發表指出,看文學小說(短篇經典小說)可以有助於提升心智理論,而且是非常立即的效果,然而經歷了三年的他人實驗,並沒辦法得到相同的效果,甚至還是沒有影響的。因此閱讀文學小說是不是有幫助的?這還沒辦法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其他更關鍵的因素在影響著。
・2015/11/05
我對這類跨幾千幾萬年的全球「大歷史」很感興趣,但也了解因為時空跨度的關係,總有些地方照顧不到而有疏漏或不精確。在讀《人類大歷史》之前,也抱著這樣的想法,可是一讀《人類大歷史》,卻整個驚呆了。一般上而言,人文學者對許多科學研究的意涵掌握得很粗淺,這是專業有專攻,即使大師也甚少都全面顧及。可是,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這位最初專研中世紀史和軍事史的歷史學者,居然對科學研究的精確掌握並且涉及的層面之又深又廣,他的博學多聞真的是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2014/09/24
你知道嗎?不只吃的東西裡面可能有餿水油,連你看的新聞可能都有毒!當人們開始仰賴媒體做為獲取知識及生活資訊的管道時,若不小心攝入有毒的新聞,雖不會造成立即傷害,卻可能會損壞你的思考能力。本次M.I.C.邀請到簡單哲學實驗室的朱家安、以及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俊儒教授,教導各位閱聽人如何看破媒體手法、自主解毒!
・2014/03/18
近期研究發現,五歲兒童用手練習寫字,腦部閱讀迴路會活躍起來,但以鍵盤打字時卻沒有這種現象。人腦會將文本自動轉換成真實的風景。例如考試時常常腦海會浮現的是一本課本,而答案就在某一頁的某一段。
・2014/02/04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以如何啟發孩子們的自然觀察能力,當然會舉許多我小時候的經驗加上這幾年帶著親子團看到的現象為例子,另外把野外觀察時需要規劃、注意、安排的建議條列出來。
・2013/10/15
一篇刊載在《科學》的研究也許可以給你個好理由,重拾書本懷抱:閱讀文學小說增進從基礎到複雜的社交相關的思考歷程,提升推斷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定義自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還可區分為「實際的」ToM(偵測與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或是「認知的」ToM(推論與表述他人的意志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