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5/21
當我們看這世界,會看到一些東西,確認了我們已經相信的事, 有一些則與其牴觸。我們自然而然會較注意確認我們已經相信的東西。我們會引用證據支持我們的信念,忽視違背信念的證據,這不是因為我們都是騙子,而是因為我們大腦內的本能偏見。
・2020/05/20
林務局的工作平常都在做什麼呢?大家對林務局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管理跟林木保育有關的事宜、打擊山老鼠等,但嘴上說得容易,身為林務局局長的林華慶可是為了這些事不停地操心操力,透過這次採訪,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林務局做了哪些努力吧!
・2020/05/20
我們的大腦有一種偏見是將相互關係解釋為因果關係,可以說是不經思考就這樣做。舉例來說:森林浴可以降低血壓,並減少唾液中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數量。有些研究者將壓力減少歸功於揮發性化學物質,例如樹木釋放的單松烯。但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有其他可能性呢? 這讓我們與所有科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面對面:相關不等於因果。
・2020/05/19
人類往往將世界視為非黑即白,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非左即右,不是我們就是他們,但科學必須抗拒這種偏見,就像抗拒其他許多偏見一樣。 在科學家研究中,極少數二元對立的事物之一就是原子粒子的電荷。電子具有負電荷,而質子具有正電荷。其他事物無論是可分類或連續的,都以許多不同可能性的形式存在。
・2020/05/18
若日常生活讓你感到無聊到煩悶時,不妨去看看以上推薦的線上博物館,各式各樣的虛擬實境,彷彿置身在館內漫步,去除生活煩躁感;透過線上展覽,彌補無法出國看展的遺憾。此外,又能觀賞及「把玩」多種領域的藏品,增添樂趣之餘,又能長知識。當現代 3D、街景科技遇上博物館,也能帶來不同凡響的觀展感受。
・2020/05/18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婚姻狀況統計資料顯示至 2019 年底1,相同性別者有 5539 人結婚,不到一年有近 200 人的離婚,難道婚姻真的是愛情墳墓嗎?又或者,結婚的人會比較幸福嗎?最常被心理學用來討論愛情的理論,就是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對於關係的感受及滿意度,取決於他們在關係內所投資的成本及酬賞的評估,一旦對方符合自身所預期的條件後,則會投入關係中,但若有更好的對象出現,就會離開目前的關係。人如果要在關係中感到快樂與幸福,就必須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時,也關注彼此間的公平性,也就是雙方付出的成本,和所獲得的酬賞是大致相等的,這也是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對社會交換理論的補充。
・2020/05/18
機器人在 17 世紀後就如雨後春筍般推陳出新,擬人化的動作更是令人為之著迷,而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奧地利的鹽礦總監坎佩倫 (Wolfgang von Kempelen) 一手打造的「土耳其人」 (The Turk),堪稱是一台會下棋的機器人,更是獲得多國元首的青睞與讚賞,然而,在這台機器人實際上卻是由人為操縱,而這場騙局竟然持續了數十年才被揭穿。雖然是場騙局,卻也為日後機器人的發展走向描繪出藍圖。
・2020/05/14
月亮杯是個小小的杯狀物,材質通常是矽膠、乳膠或是其他塑料,因為它相當的柔軟且富有彈性,女性朋友們可以將它捲起來推進陰道,這時候它就會在體內延展開來、承接經血。一段時間後再捏住杯底將它取出、洗淨、消毒,又可以再次使用啦,是不是既環保又耐用呢? 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個產品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物,它最早在 1867 年就出現了很類似的產品,但是卻沒法馬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種安全、有效且環保的商品,怎麼到了現代才漸漸受到重視呢?
・2020/05/13
為了更了解米以及發酵的知識,合理化嗑飯的強烈衝動,泛科學來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參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多樣性:發酵、科學、微生物》系列首場講座。這系列講座以「發酵文化」出發,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對談,探索其如何交織於地方自然環境條件、農作型態與飲食文化。
・2020/05/12
焦慮或者是逃避依戀的你,有想過你家的貓或狗,是哪一種依戀風格嗎?想當年 Ainsworth 利用觀察法,用了當年非常著名的 「陌生情境」,把孩子分成三種不同的風格。這次的貓貓依戀風格研究,也是採用類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