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5/21
當我們看這世界,會看到一些東西,確認了我們已經相信的事, 有一些則與其牴觸。我們自然而然會較注意確認我們已經相信的東西。我們會引用證據支持我們的信念,忽視違背信念的證據,這不是因為我們都是騙子,而是因為我們大腦內的本能偏見。
・2020/05/20
日食是相當特別、罕見的天象,尤其是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天空暗如黃昏,平常看不見的日冕,展現它迷人的光彩!聽說看過一次後就會上癮,不遠千里還想再看它一眼。日全食和日環食出現的機率都很低,它們的發生是天文上的巧合。根據統計,同一地點發生日全食的機率,大約三百多年才會發生一次!日食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篇文章吧!
・2020/05/20
林務局的工作平常都在做什麼呢?大家對林務局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管理跟林木保育有關的事宜、打擊山老鼠等,但嘴上說得容易,身為林務局局長的林華慶可是為了這些事不停地操心操力,透過這次採訪,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林務局做了哪些努力吧!
・2020/05/20
我們的大腦有一種偏見是將相互關係解釋為因果關係,可以說是不經思考就這樣做。舉例來說:森林浴可以降低血壓,並減少唾液中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數量。有些研究者將壓力減少歸功於揮發性化學物質,例如樹木釋放的單松烯。但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有其他可能性呢? 這讓我們與所有科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面對面:相關不等於因果。
・2020/05/19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關於一顆黑洞存在與否的問題,在天文學界引發一場熱烈的科學論戰。論戰的起源來自去年 (2019) 11 月底,《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關於發現黑洞的論文。那是由中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科學團隊發表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找到一顆非常特別的黑洞。特別的地方在於這個黑洞的質量:相當於 70 個太陽。但該篇《自然》論文發表後,不到十日,天文界出現質疑的聲浪。三篇反駁性的論文,分別來自美國、紐西蘭-英國-澳洲、比利時三地的團隊,一致性的質疑中國團隊的詮釋光譜資料的正確性。並且提出各自的分析方法,從同樣的觀測資料,導出不同的結論。究竟為何會這樣呢?一起來從本篇文章一探究竟吧!
・2020/05/19
人類往往將世界視為非黑即白,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非左即右,不是我們就是他們,但科學必須抗拒這種偏見,就像抗拒其他許多偏見一樣。 在科學家研究中,極少數二元對立的事物之一就是原子粒子的電荷。電子具有負電荷,而質子具有正電荷。其他事物無論是可分類或連續的,都以許多不同可能性的形式存在。
・2020/05/18
若日常生活讓你感到無聊到煩悶時,不妨去看看以上推薦的線上博物館,各式各樣的虛擬實境,彷彿置身在館內漫步,去除生活煩躁感;透過線上展覽,彌補無法出國看展的遺憾。此外,又能觀賞及「把玩」多種領域的藏品,增添樂趣之餘,又能長知識。當現代 3D、街景科技遇上博物館,也能帶來不同凡響的觀展感受。
・2020/05/18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婚姻狀況統計資料顯示至 2019 年底1,相同性別者有 5539 人結婚,不到一年有近 200 人的離婚,難道婚姻真的是愛情墳墓嗎?又或者,結婚的人會比較幸福嗎?最常被心理學用來討論愛情的理論,就是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對於關係的感受及滿意度,取決於他們在關係內所投資的成本及酬賞的評估,一旦對方符合自身所預期的條件後,則會投入關係中,但若有更好的對象出現,就會離開目前的關係。人如果要在關係中感到快樂與幸福,就必須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時,也關注彼此間的公平性,也就是雙方付出的成本,和所獲得的酬賞是大致相等的,這也是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對社會交換理論的補充。
・2020/05/18
2020 年 2 月 28 日,弗里曼‧約翰‧戴森(Freeman John Dyson)去世,享耆壽 96 歲,國際各大媒體紛紛撰文哀悼。他是只有學士學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榮譽教授,一生獲獎無數;其最知名的科學成就是促成量子電動力學的完備。除此之外,戴森還涉足諸多不同領域,包括數論、生命科學、固態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2020/05/18
機器人在 17 世紀後就如雨後春筍般推陳出新,擬人化的動作更是令人為之著迷,而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奧地利的鹽礦總監坎佩倫 (Wolfgang von Kempelen) 一手打造的「土耳其人」 (The Turk),堪稱是一台會下棋的機器人,更是獲得多國元首的青睞與讚賞,然而,在這台機器人實際上卻是由人為操縱,而這場騙局竟然持續了數十年才被揭穿。雖然是場騙局,卻也為日後機器人的發展走向描繪出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