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2/11
科研新知應受商業行為的制約,還是開放給人們閱讀討論?學術商業出版商看似維持學術文章品質,實則為牟財利使科學裹足不前。唯有打破商業高牆,才能增加學術文章的能見度。臺灣,作為國際學術出版的小眾,若能關切學術文章開放取用運動,想必能提升臺灣學術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更是不被國際學界邊緣化的學術戰略!
・2019/12/10
性別所造成的經濟差異,呈現在薪資水準、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等各方面,其中又以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等領域女性勞動力占科研 13%,占工程專業人員的 5.5%,顯示性別差異在特殊領域差距更大。性別和創新的關連研究中,女性科研人員從投入學習到職業生涯等過程的統計數據非常少,特別是研究成果的「產出」統計資訊明顯不足。本研究依其各機構之統計數據所推論出的女性發明者參與度,進行女性技術能量分析初探,並提出相關問題與建議。
・2019/12/10
同樣是金屬,為什麼銅的顏色跟別種金屬不一樣?一提到鋰,大家腦海中立即浮起的可能就是鋰電池,但你知道鋰也被用來製作雙極性疾患(俗稱躁鬱症)的治療藥嗎?過去的人們認為鋅跟鉛都一樣是具有毒性的金屬,事實上鋅卻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鋅在我們的身體中是如何被運用的呢?來看看什麼叫做「銅鋰鋅」!
・2019/12/09
你體重的大約 65% 是由氧所構成。體重 60 公斤的人,竟然有將近 40 公斤是氧原子的重量。第 2 名之後依序是碳、氫、氮等等,這些元素也是蛋白質以及核酸等製造人體的物質的材料。接下來的鈣是骨骼的成分, 磷主要做為製造核酸的成分,以上這 6 種元素就占了體重的 98.5%,那剩下的 1.5% 又包含哪些元素呢?
・2019/12/07
Brigitte Van Tiggelen 和 Annette Lykknes 蒐集整理了在發現元素和探索元素特性過程中那些重要卻常常被忽視的女性研究人員的故事,並於今年(2019)1月28日發表於《Nature》評論上,我們將在這裡向大家介紹那些像居禮夫人一樣,徹底改變我們對元素理解的許多偉大女性。
・2019/12/07
當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出十位女科學家的名字時,將近五分之一的受訪者一個都列不出來。那麼能列出來的呢?其中四分之三提到了居禮夫人,這裡面許多人只知道居禮夫人。僅有 1.2% 的人能說出十位女科學家。為什麼居禮夫人的光芒蓋過了其他女科學家?
・2019/12/06
科學家首次偵測到藍鯨的心跳,這種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心跳居然出乎意料得慢,最慢可以一分鐘只跳兩下。當牠們下潛時心律會變慢,而浮至海面時則會慢慢變快,未來,科學家渴望偵測更多不同的鯨魚,了解這種巨大生物的循環系統。
・2019/12/06
說起元素週期表,大概是每位學生的惡夢之一吧。雖然元素週期表很可怕,但你可知道今年(2019) 正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的第 150 年,被聯合國設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這大喜之年,就讓我們放下以前的恩恩怨怨(?)了解一下元素週期表這些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吧。
・2019/12/04
臭氧層破洞是地球面臨極大危機主因之一,科學家們也極力研究造成臭氧層破洞的主因。而威脅臭氧的兇手就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的氯原子,和「遇到陽光就情不自禁分解」的過氧化氯。但在 2007 年一項學術爭議「過氧化氯分子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引發兩大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與 《科學Science》都曾對此議題發表不一致的評論。如果臭氧洞的形成另有未知的原因,目前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方法還值得信任嗎?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與團隊,透過轉向思考、默默累積的實戰經驗,將視野聚焦到分子大小,成功解決國際科學家苦惱的難題。
・2019/12/04
在南安小熊野放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在近日出版《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紀錄臺灣黑熊保育研究的珍貴經驗,講述南安小熊照料的故事。泛科學這次邀請到本書作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熊類專家黃美秀,分享與小熊相處的細節、臺灣黑熊的研究狀況,以及目前遇到的保育困境與黑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