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5/16
生活之中充滿各種訊息,包括光線、聲音、氣息、味道以及身體接觸等,這些資訊,都必須先經過大腦處理後,才能被我們所用。在面對各種訊息的轟炸之下,大腦拼命完成了任務,也因此,我們才得以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並針對世界中的資訊做出適切的行為反應。
・2015/05/12
臉書會不會深化不同政黨支持者之間的對立情形?政治學家這幾年來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他們認為,臉書的運作方式可能會使不同立場政黨的資訊被過濾掉,臉書的使用者因而會被困在「政治氣泡」(political bubble)中,只能接收到與自己意識形態相同的內容。現在,臉書自己內部的社會學者證實了這項說法,不過,他們也指出,這個問題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小。
・2015/05/11
全世界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15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公開呼籲美國政府接受同性婚姻,以促進正義及國民健康。文章內容強調:「婚姻制度是一個穩定、長期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能促進健康、避免某些疾病風險、也能建立健康的家庭。」同時文章也遺憾的表示,有許多同志個案為了不友善的社會付出代價,污名與羞辱帶來壓力、焦慮、憂鬱,甚至自殺。
・2015/05/06
出生於奧地利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提出潛意識的革命性的概念。他認為可以透過夢境與下意識的動作來釐清創傷來源與心理防衛機制,以了解真正的本我。問題是夢中事物的象徵意義完全取決於心理醫生的主觀詮釋,而佛洛伊德又近乎偏執的老愛將一切歸之於「性」,更是為人所詬病。因此他門下的弟子,如榮格、阿德勒等人後來也都紛紛與他決裂。
・2015/05/04
試著背下這組數字:26535897932384626433。三、二、一,好了,你能背出幾個數字?我猜不會超過9個,但也不會低於5個,平均而言,一般人能記得的個數就是7正負2這個區間。1956年的今天,美國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Miller, 1920-2012)發表論文〈神奇的數字:7±2〉(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論文標題正是他的實驗結果。
・2015/04/28
先前一般認知耳鳴的發生,會與聽覺相關的腦區有直接關係;在這次的研究結果除了觀察到,竟然發現還有更多更廣的腦區參與其中。
0
0
・2015/04/23
前陣子的阿帕契風雲、八萬奶頭妹、陳為廷襲胸、甚至更早的冒牌生抄襲事件等等,都有幾個很重要,卻又費解的社會現象:是什麼讓大家這麼氣?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有些話會逼死人,卻仍不停地留言抒發?言論自由與網路霸凌的界線又在哪裡?
・2015/04/22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以這三本號稱「三大批判」的劃時代鉅著自成一家之言,在知識論與倫理學影響深遠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被公認為西方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在中年之後才專注於哲學的研究,在此之前,他研究的卻是自然科學,而且提出不少超越當代觀念的科學學說。
・2015/04/21
部分病人出現「特殊的偷竊行為,卻找不到任何理由或動機」。現在,偷竊症的案例遠少於強迫症,而相較於一般在商店中順手牽羊的小偷,偷竊症患者的年紀通常比較大,而且就像妥瑞氏症患者一樣,他們在偷竊前備感焦慮,偷竊後反而鬆了口氣。類似的疾患還有購物癖(或稱強迫購買症),它曾於一百年前短暫出現在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中。
・2015/04/21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深知,人類的理智無法趕走不想要的念頭。他小時候會跟哥哥和妹妹玩個遊戲:世上有個叫「螞蟻兄弟會」的祕密社團,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成員發掘,而入會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站在房間角落,而且不能想到北極熊。但無論再怎麼努力,托爾斯泰和其他兄妹都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