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0/18
「電動車」使用者一直跟行動不便的身障者、從菜市場滿載而歸的老人,或在觀光景點悠閒環湖的遊客劃上等號,只是現在,這種刻版印象應該要改觀了!有鑑於其緩慢的速度,電動車長期被框架在既定使用模式下,但就在今年夏天,出現了一台不同於以往、甚至可以說是直攻痛處的智慧型電動車-Gogoro。究竟它是如何破解「魔咒」?這台挑戰限制的前驅者,其創新便是來自於它動能的靈魂──馬達:
・2015/10/18
1931年,狄拉克首次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第二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D. Anderson)果真從宇宙射線中發現它的蹤跡,並命名為「正子」(Positron)。這個發現鼓舞了科學家尋找另一個反物質──質子的反粒子,然而許多年過去,卻始終沒有反質子的跡象,許多人開始懷疑也許並沒有反質子,直到義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Emilio Segrè, 1905-1989)的出現。
・2015/10/17
1956年的今天,英格蘭西北方Seascale這個小鎮前所未有地湧進數千名外人:來自四十個國家的官員與科學家聚集在Calder Hall前,準備見證這歷史的一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上台致詞:「這個新能量曾以毀滅性武器的姿態證明其威力,如今是第一次我們能駕馭它為公共福祉服務。」12點16分,她扳動拉桿,世界上第一座商業核電廠正式啟用為人類使用核能發電的新紀元揭開序幕。
・2015/10/17
糖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成分。與澱粉一樣,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由碳、氫、氧原子組成,作用就如同身體的燃料。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經過轉換後,細胞得以運作、生命得以延續、身體得以成長。接下來的段落中,我們將告訴您跟糖有關的必知事實,包括糖的由來、生產方式,以及糖進入到人體後究竟會產生什麼作用。我們也將分析糖到底會不會讓人上癮,還有所謂的健康食品裡,究竟藏了多少糖分。
・2015/10/16
1846年的今天,波士頓的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手術廳坐滿了醫師與學生,準備觀摩一場號稱可以令病患完全無痛的開刀手術。
・2015/10/15
國家實驗研究院六個中心共同研發了全球首個斷橋預警系統,「斷橋預警─雲端防災互連網」可全天候監測橋梁安全,特別是颱風洪水時影響橋樑安全甚劇的「沖刷深度」,並可在橋梁發生斷橋危機前提前六小時預警,供當局做封橋決策依據,平時則做為橋梁保養維護之用。
・2015/10/15
掌握時間的本質是困難的,但時間的問題卻是如此誘人。文獻上記載著無數有關時間的想法和概念,其中高低抽像難易五花八門——有的是蒙塵的鑽石,有的看來閃亮奪目卻原來是砂礫,讓時間的概念看來更為迷惘不清。
・2015/10/15
1980 年 10 月 15 日,諾貝爾獎宣布化學獎的得主,英國的生物化學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2013)成為史上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他兩次得獎都是因為發明定序法,提供了探究生命秘密的有效工具。
・2015/10/15
位居台灣中部的彰化縣,素有「台灣穀倉」的美稱,但你有想過我們該如何準確評估在農田綠油油的外衣之下,到底還隱藏多少潛在的碳排放?又該如何解決呢?
・2015/10/14
四分之一世紀之後,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他發現臭氧層的破洞,於一九九五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是首先引介核冬天觀念的學者)再度步上世界舞台,主張我們人類已經成為地球變化的重要媒介,因此有必要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地質時代重新命名。世界各國的科學菁英都同意此說,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London,地質時間表的權威組織)也召集了德高望眾的專家小組,考量種種證據,要更新我們的世代名稱,由堅如磐石的全新世,到「Anthropocene」──人類世,頭一次承認我們主宰整個地球,天下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