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6/09
打從首次被發現開始,白斑迷地紐蟲的身世就一直是個謎。1974 年,在德國杜賽朵夫市立水族館和動物園商店的淡水缸裡,首次發現了這個種類的淡水紐蟲。描述此種紐蟲的科學家將其屬名取為「Apatronemertes」,意思是「沒有(A-,no)故土(patro-,fatherland)的紐蟲(nemertes)」,然後再將種名取為 albimaculosa,意指其體表的細碎白斑。
・2020/05/20
林務局的工作平常都在做什麼呢?大家對林務局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管理跟林木保育有關的事宜、打擊山老鼠等,但嘴上說得容易,身為林務局局長的林華慶可是為了這些事不停地操心操力,透過這次採訪,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林務局做了哪些努力吧!
・2020/05/15
雖然獅子和老虎是野生動物世界的王者,但他們也是會生病的,犬瘟熱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貓愛滋病毒 (FIV) 會透過人類的打獵、食物鏈的傳遞間接傳染給大型貓科動物,雖然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演化,野生貓科動物的免疫系統自然不是塑膠做的!但是喪失棲息地、盜獵與人貓衝突,讓大貓的數量遽減。棲息地破碎不連通,成貓留在家鄉出不去,很容易近親交配,都會大大降低牠們的遺傳多樣性,削弱面對疾病的能力。保護野生動物與大自然棲息地,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2020/04/22
地球暖化,人人有責,在忙碌的 21 世紀,無法脫離 3C 的生活,除了節能減碳以外,還能怎麼愛護地球? Ecosia 給人們多了一項愛護地球的好選擇-上網,上網真能救地球嗎?一起來看看本篇文章,Ecosia 創辦人 Christian Kroll 教您如何創造環境與企業共榮的雙贏局面。
・2020/04/22
其實,1980 年代,台灣除了吃野味之外,也像現在的中國一樣——進出口、走私野生動物。在一波波國際保育組織的壓力之下,台灣於 1989 年制訂《野生動物保育法》,但成效有限……
・2020/04/22
「午餐吃什麼?」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的天天上演,而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他們的風土相互關聯。Every bite counts. 如果這一口能讓一隻蜜蜂繼續授粉,你願意改變嗎?
・2020/03/24
全球各地的大城市當中,因建築的玻璃與鏡子等設計,經常會發生鳥類飛行時錯認這些是可飛行的路徑,導致撞上而造成傷亡的「窗殺」事件。窗殺事件層出不窮,臺灣也該正視此問題,並研擬出相關的預防措施。
・2020/03/12
埃托沙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內的獅群,感情生活豐富,新生兒的親子鑑定來看,當地有四成以上的寶寶都不是獅王親生的。不過因為缺乏所有野生貓科的親緣關係的研究,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所有貓科動物都是這樣,更何況每個地方的獅群文化多少會有些差異。
・2020/03/10
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特殊的火山地形和多樣的動植物外,還有著鮮為人知的生態世界——洞穴生態系。由於洞穴多半缺乏光線,在此生存的動物通常視力不佳、代謝緩慢、缺少色素,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蝙蝠,此外還有刺鼠、旯犽、蚰蜒等小生物。一起來看看吧!
・2020/03/07
台南七股是黑面琵鷺來台度冬的主棲地,棲息數量是全球度冬地之冠。這是因為台南有許多魚塭、鹽田與天然溼地,豐富的食物對黑面琵鷺有著強大吸引力。不過,近幾年遊蕩野犬攻擊野生動物的事件頻傳,黑面琵鷺會不會也遭受攻擊呢?台南魚塭轉型和綠能開發,是不是也會影響黑面琵鷺的生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