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5/17
之前兩篇文章,談到的分別是寄生獸的生活史跟宿主以及感染生態學兩面向。這一次,我們從寄生蟲跟宿主互動的角度,來仔細瞧瞧寄生獸感染宿主之後在宿主體內發生的事情。
・2015/05/15
我們一直以來都學到魚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而改變。但最近科學家發現了第一條能像哺乳類和鳥類一樣可以保持身體溫暖的溫血魚。
・2015/05/14
《羽的奇蹟》是本不可多得的優異科普作品,作者索爾.漢森非常風趣地述說他和羽毛的各種邂逅經驗,有時涉及科學內部的知識轉折,有時拓展到人類應用羽毛的面向,多處令人不禁莞薾,他風塵僕僕地四處奔走,帶我們探訪尋覓羽毛的各種有趣面向,讓我們見識羽毛無窮的魅力。他的文筆實在太活潑生動了,每讀一章就像看了一部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可愛的小鳥和拉斯維加斯舞者的身影彷彿能在紙上再現。吳建龍先生的譯文也很流暢逗趣,這會是所有愛鳥人仕無不希望能人手一本的好書!我也希望藉由本文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學者在羽毛領域的發現。
・2015/05/07
這種外表貌似陰莖的怪蟲-奧托蟲(Ottoia),在五億年前,牠們可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生物呢!現今,除了還有幾種奧托蟲仍存活在世上外,其餘的都被保留在伯吉斯頁岩中。最近一篇發表於《Palaeontology》的研究顯示,奧托蟲的分類比我們預期的還要來得多,而分辨牠們的關鍵竟然是牙齒!
・2015/05/07
近來一項研究發現,「催產素」便是這些學習發生的關鍵。催產素會改變母鼠的大腦,使母鼠出現母性行為與考量,對鼠寶寶的哭聲做出反應。
・2015/04/22
上次介紹了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這次要介紹的是為什麼蚯蚓爬出來不爬回去?其實依據我之前的觀察,部分的蚯蚓是會爬回去的,但部分的蚯蚓卻沒有在雨後爬回土中,有些蚯蚓看起來好像迷航了,邊爬邊試探的似乎要找到可以鑽回土壤的地方,有些蚯蚓卻是奄奄一息狀的癱軟在地面上或小水窪中,甚至死亡,由於現在的環境中柏油路或水泥地面佔了很大的總面積,所以爬出來的蚯蚓一旦爬上了柏油路或水泥地面就很難找到縫隙在鑽回土中,但那些癱軟的蚯蚓是怎麼一回事?
・2015/04/22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薛攀文教授在臺灣發現世界新種鼠蟬蟹,並以發現地點命名為臺灣鼠蟬蟹(Emerita taiwanensis),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3月出刊的甲殼類國際期刊Crustaceana。
・2015/04/12
在日治時代,可能是基於安全上的理由,嚴謹的日本科學家們幾乎已經將台灣蛇類資源調查完備了。所以84年後台灣人第一次發表本土特有蛇類:泰雅鈍頭蛇,無疑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件。
・2015/04/08
菊虎科(Cantharidae)是一群色彩斑斕、體態修長且翅鞘柔軟的陸生甲蟲。臺灣的菊虎已知有165種並複分3個亞種,其分類學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初,主要由歐洲學者發表了多數的種類,至今國內尚未有專家針對此類群進行專門研究。
・2015/04/05
人死後成為一堆棺材裡的白骨,孝順的話你的子孫或許在清明節想起你。當鯨魚的心臟奮力推出最後一盅鮮血,大海的精靈也在那瞬間變成其它生物以搶奪的食物。一起來看這個鯨魚死後才產生的暗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