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9
本文作者統整瑞德西韋的臨床實驗與動物實驗結果。綜合兩篇研究,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最好的族群,可能是「感染初期的輕症患者」。而重症患者的治療,可能仍待科學界努力
・2020/04/29
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 60 歲以上的族群。雖然攝護腺癌經常給人較溫和的印象,但請別小看攝護腺癌,因為部分攝護腺癌生長較快、容易轉移,對生命造成威脅。平時我們可以依照格里森分數、骨轉移、內臟轉移判斷癌症的惡化程度,符合其中兩項以上時,有較高的惡化風險。這類族群的病人需更主動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才能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和整體存活,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2020/04/29
在醫學上,憂鬱症比發炎還要古老。我們到羅馬時代才知道發炎的基本病徵,但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知道「憂鬱」這回事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門派用黑膽汁詮釋憂鬱症成因,神學使用極刑對待所謂「靈魂著了魔」的人。近代醫學對憂鬱症有哪些看法,憂鬱症又如何只屬於「心理」疾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0/04/28
RT-PCR、血清抗體篩檢、抗原篩檢是目前檢測 COVID-19 病毒常用的檢驗方法,RT-PCR 採檢疑似個案呼吸道的分泌物,透過專門儀器檢測體內是否含有目標病毒的 RNA,檢驗耗時但準確度高。血清抗體篩檢則檢驗血液樣本中有無特定病毒的抗體,目前僅做為輔助檢測。抗原篩檢則直接檢驗人體內是否有特定病毒,是目前快篩發展的重點方法。
・2020/04/28
本書不同於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觀點,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免疫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性。所以發炎的生理機制真的會讓人產生憂鬱嗎?目前許多研究顯示,發炎出現在憂鬱症或憂鬱行為之前,但光有先後順序還不夠,科學家和醫師仍會質疑發炎是如何引發憂鬱症。
・2020/04/28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造成的血塊淤積會間接引起中風,因此不能忽視它的嚴重性。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二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遵照醫囑,適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危險喔!
・2020/04/24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說謊不好,但還是要說謊呢?心理學實驗從四個經典故事《龜兔賽跑》、《狼來了》(放羊的孩子)、《小木偶皮諾丘》還有「華盛頓與櫻桃樹」來看看故事會如何影響小孩。結果發現,用獎勵誠實代替處罰說謊會更有效。
・2020/04/24
「硬皮症」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藍忠亮教授指出,硬皮症是「全身進行性硬化症」的俗稱,近年來世界各地案例愈來愈多,發病年齡大多是 30-50 歲,女性為男性之 3-4 倍,台灣目前約有三千名患者。硬皮症患者會隨著病程演進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皮膚症狀可分為四期包括:雷諾氏期、浮腫期、硬化期及萎縮期。硬皮症所導致的血管受損、關節變形、肺纖維化等問題皆為不可逆的損害,最好能早期診斷,才有機會介入治療。
・2020/04/22
全世界已經超過 200 萬人確診 COVID-19,儘管已經累積這麼多病例,醫學界至今仍然不太清楚病毒到底怎麼殺死患者,只知道病毒可能影響的範圍很廣,也影響到治療方法與藥物的使用。不同人感染病毒以後的症狀差異非常大,有些人外觀看來毫無症狀,比較嚴重的往往會發展成肺炎,但是一些患者也產生腎衰竭,心律不整、腦炎等其他較為嚴重的問題,可能受害的器官已經知道有:肺、心、血管、肝、腎、腸、腦、中樞神經、鼻、眼睛等等,另外病毒也會感染 T細胞。
・2020/04/21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重創人類世界,全球皆尋求對抗這魔王的藥物或疫苗。然而,科學家意外發現,原始設計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也許能成為對抗冠狀病毒的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