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7/30
葉蘭(Aspidistra elatior),為發現於日本南部黑島的神秘植物。在此之前,葉蘭被認作是具有極不尋常授粉生態的開花植物,藉由蛞蝓及端腳目動物(Amphipod)來協助傳粉。沒想到在植物學家直接觀察該植物的生態系統後,竟發現這種花朵主要是由蕈蚋(Fungus gnat)來協助傳粉,而這可能得歸功於它神似菇類的外型。
・2018/07/16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知識不可不知。而地震研究絕對不只是地震與景而已,將研究成果帶入政府、企業部門,使人人都了解下一步該如何走,才能將學術研究的最大價值發會出來。
・2018/07/16
1988 年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今年(2018)獲「唐獎」的漢森博士作證發言:「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警告溫室效應會造成極端氣候、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他的發言正式吹響了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的號角......
・2018/07/10
地震並不是只有在現代才會發生,究竟股人們如何面對那些天災?《震識》帶大家了解天災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關聯,以及我們能夠反思的地方。
・2018/07/09
107年大學學測自然科第68題講的是地震的問題,藉由題目的情境來推算,地震定位沒有想像中簡單,不同的單位觀察地震是為了不同的面向觀察同意件事情,但都需要由不同的資訊佐證。
・2018/06/25
2017 年一篇刊載於《支序分類學》(Cladistics)的論文揭露了一塊特別甲蟲琥珀化石:一隻吃得滿嘴滿身都是花粉的甲蟲,倒楣地被樹脂給包埋了......。這乍看只是個貪吃鬼兼可憐蟲的故事,但它其實帶出中生代食物與昆蟲的伴生樣貌:地球曾有著一群以裸子植物為食的擬天牛科昆蟲。
・2018/06/21
雲,是氣候模式中非常難預測的一項因素,卻與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等環境議題密切相關。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研究領域從小尺度的粒子運動,一直到大尺度的風暴,試圖解答雲與環境的課題。
・2018/05/31
地殼因斷層活動,無時無刻皆在變化,與地震、海嘯、山崩等現象更是環環相扣。「地殼變形」遂成為地震學家無法忽視的觀察標的,就像地球展露情緒的跡象。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許雅儒研究員,其研究主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觀測系統 (GPS)、地震及井下應變儀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陸地及隱沒帶斷層在地震周期中不同時段之地表變形。
・2018/04/30
目前純就科學的角度,的確還做不到地震預測。然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卻未曾放棄對地震前兆的研究。一份由美國西北大學為首的地震團隊最新公布的長微震研究結果,讓未來的地震預報(forecast)見到一線曙光,最特別的是,這項由跨越多國學者、 八個研究機構合作作出的研究,採用的地震資料來自於臺灣。
・2018/04/24
如果有幸能從太空看見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你會發現到,支持生命的大氣,在整顆星球比例上,還不及蘋果皮厚度的薄薄一層。大氣中有近五分之一的成分為氧氣,眾生仰賴呼吸,而這在其他星球上還不曾被發現過。地球上存在了怎樣的魔力,讓這顆星球上的氣息如此與眾不同?大氣層又如何受到其間孕育的生命所影響、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