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理
1226 篇文章・ 1137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2/20
恆星之所以取名為恆星,是因為古時人們相信恆星永恆不變,象徵著完美與無限。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與完美的,恆星也如同人一般有著生老病死,只是恆星的一生可能橫跨數百萬到數百億年,遠多於你我的壽命,更長於人類的文明。而星團裡的星星,每顆都有不同的質量,但卻在相近的時間一起誕生,而不同質量的星星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和壽命。
・2019/12/10
同樣是金屬,為什麼銅的顏色跟別種金屬不一樣?一提到鋰,大家腦海中立即浮起的可能就是鋰電池,但你知道鋰也被用來製作雙極性疾患(俗稱躁鬱症)的治療藥嗎?過去的人們認為鋅跟鉛都一樣是具有毒性的金屬,事實上鋅卻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鋅在我們的身體中是如何被運用的呢?來看看什麼叫做「銅鋰鋅」!
・2019/12/09
你體重的大約 65% 是由氧所構成。體重 60 公斤的人,竟然有將近 40 公斤是氧原子的重量。第 2 名之後依序是碳、氫、氮等等,這些元素也是蛋白質以及核酸等製造人體的物質的材料。接下來的鈣是骨骼的成分, 磷主要做為製造核酸的成分,以上這 6 種元素就占了體重的 98.5%,那剩下的 1.5% 又包含哪些元素呢?
・2019/12/07
Brigitte Van Tiggelen 和 Annette Lykknes 蒐集整理了在發現元素和探索元素特性過程中那些重要卻常常被忽視的女性研究人員的故事,並於今年(2019)1月28日發表於《Nature》評論上,我們將在這裡向大家介紹那些像居禮夫人一樣,徹底改變我們對元素理解的許多偉大女性。
・2019/12/06
說起元素週期表,大概是每位學生的惡夢之一吧。雖然元素週期表很可怕,但你可知道今年(2019) 正是元素週期表誕生的第 150 年,被聯合國設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這大喜之年,就讓我們放下以前的恩恩怨怨(?)了解一下元素週期表這些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吧。
・2019/12/04
臭氧層破洞是地球面臨極大危機主因之一,科學家們也極力研究造成臭氧層破洞的主因。而威脅臭氧的兇手就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的氯原子,和「遇到陽光就情不自禁分解」的過氧化氯。但在 2007 年一項學術爭議「過氧化氯分子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引發兩大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與 《科學Science》都曾對此議題發表不一致的評論。如果臭氧洞的形成另有未知的原因,目前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方法還值得信任嗎?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與團隊,透過轉向思考、默默累積的實戰經驗,將視野聚焦到分子大小,成功解決國際科學家苦惱的難題。
・2019/12/04
石綿因為其優異的物理特性及化學惰性,能有效隔熱隔音,曾被人們廣為作為營造材料;但也因為這些特性,讓它對人體的危害大幅提升。本文將介紹規範石綿使用的法律,以及實務上謹慎到不能再謹慎的石綿建材移除注意事項。
・2019/12/03
對於有爭議的議題,有時候最可悲的並非到處充滿反對的聲音,而是一種可怕的寂靜。日心說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就面臨著這樣一種尷尬的處境。而日心說又是如何被後人重視起的,我們常聽見當時教會禁止日心說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