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日本文明的誕生──《日本的森林哲學》

PanSci_96
・2016/04/17 ・455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列島——從舊石器到繩文 

要思索自西元七、八世紀律令國家成立便流淌在日本人心靈深處的宗教內涵,必須先了解日本是個怎樣的國家,以及這個國家是如何誕生的。

想要弄清楚這件事,無庸置疑有所幫助的是《古事記》、《日本書紀》、祝詞、《風土記》、《古語拾遺》等文獻資料。但光有這些並不夠,也必須借助剛才提及的諸多學門。此時,最有裨益的還是考古學與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考古學與自然人類學都提出了以下這個幾乎無誤的結論。

首先,日本列島比過去普遍所認為在更早之前就有人居住了,但此事大約到戰後才變得明確。戰前的定論是:日本並沒有舊石器時代。中國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跡,然而日本卻沒有。照理說十分奇怪,但不知為何,過去一直持續著這樣的說法。

然而,眾所周知地,昭和二十一(1946)年,相澤忠洋先生在群馬縣新田郡(現在的綠市)的岩宿地方,從關東火山灰層發現了石器文化層遺跡。過去他一邊以賣納豆維生,一邊以完全自學的方式研究考古學。即便發現了舊石器遺跡,然一開始根本無人理會。直到三年後明治大學展開挖掘調查後才受到認同,顛覆了過去日本沒有舊石器時代的固有說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40px-Aizawa_Tadahiro_statue
相擇中洋紀念雕像(岩宿遺跡)。圖/wikipedia

有了這個開始之後,日本各地都接連不斷地發現石器。人通常不願意去看擺在眼前的真理;也就是不願意用自己的眼睛看,卻用學界領導者的眼睛去看。相澤先生不同,他懂得用自己新奇的雙眼去觀察,於是得以發現岩宿遺跡。我認為做學問終究需要一雙赤裸的眼睛。有很長一段時間,相澤先生甚至被貶抑為詐欺犯。所幸後來終於受到肯定。他真是了不起。

不過,裡面並沒發現人類骨骸。或因日本不夠乾燥,東西容易腐敗,人骨無法保留下來吧!找到的是距今十萬至二十萬年前的遺跡,說明了日本列島自遠古時代起就有人居住。

繩文文化——成熟的狩獵採集文化 

接著,日本列島各地都發現了一萬兩千年前的土器,名為繩文土器。誠如「繩文」字面所示,是將樹木的纖維編成繩子,纏繞在土器上面,以形成紋樣的意思。一般認為使用這種器具的文化成熟度相當高。當然,那是狩獵採集的時代,人們依賴狩獵採集維生。

設想人類的歷史以一百萬年計,其中九十九萬年都以狩獵採集的型態生活。關於農耕畜牧的發明有各種不同說法,但不管再怎樣往前追溯,最多就是一萬年前的事。所以,人類歷史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狩獵採集的時代。原本狩獵採集文化幾乎都無伴隨著土器,故使用土器的狩獵採集文化就顯得相當成熟。土器在生活中極有用處,有了土器,最先改變的就是飲食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是生食或烤食,有土器便可煮熟食用。說起來,我們日本料理多為烹煮的料理,也是有湯汁的料理。先民們把橡實[1]磨粉,製成糰子煮熟,再加入魚、肉,便成風味獨具的佳餚。

另外,繩文時代的樹木文化也非常發達。樹木不僅是生活用具,也被視為聖物,這些事實都可從繩文遺跡中得知。進一步來看繩文的祭祀遺跡或繩文土器的形狀、花樣,也能確知他們過著頗高的精神生活。

上述的繩文文化主要在東日本源起、展開。因為東日本有很多結橡實的樹木,並且非常適合狩獵。此外,東日本有逆流而上的鮭魚和鱒魚。實在沒有什麼比逆流而上的鮭魚和鱒魚更容易捕獲的了,甚至連小孩子都捉得到。鮭魚做成魚乾,或經燻製保存起來儲備過冬。如此,以東日本為中心的文化大約持續了一萬年之久。直到約西元前三世紀才開啟彌生文化的時代。也就是說,日本相當晚才進入農耕生活。

675px-Yayoi_people_Restoration_model
彌生人復原模型(於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圖/wikipedia

據說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農耕始於一萬年前,而中國則是六千年前。所以日本要比美索不達米亞大約晚了八千年,比中國晚了四千年。話雖如此,但日本在中國盛行農耕文化的五、六千年前起,就已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繩文文化時代了。說是繩文文化,但生產獨特的土器是從繩文晚期,即距今約六千年前開始的,與中國農耕文化的肇始幾乎同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當中國開始一項新文明時,在日本開花結果的卻是前一時代的文明。而且,美索不達米亞與中國大約五千年前就已發展出都市文明,卻必須等到西元七、八世紀時才進入日本。若要問日本當時為何沒有發展出都市文明,是因為每當天皇駕崩就要更換皇宮;亦即皇居所在不固定之故。這是根植於日本古代風俗的做法,因此,即便擁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和政治實力,日本的都市文明仍非常晚才展開。

從農耕文明、都市文明的角度來說,日本在世界上算是相當晚的,但是狩獵採集文明卻已綻放出燦爛的花朵。拜近來考古學研究成果之賜,讓我們得以了解這個事實。

兩種類型的日本人 

根據最近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繩文人和彌生人屬於不同人種。二者雖皆出自蒙古人種[1],但繩文人是古蒙古人種,也就是比較古老的蒙古人種。

古蒙古人種的特徵是五官立體鮮明、眼睛大、鼻梁高、嘴巴大、鬍鬚濃,而且相對於身體,他們的手腳比較長。因此總體而言,繩文人外型修長、五官勻整。至於後來才進入日本列島的彌生人則是新的蒙古人種。特徵是眼睛小、鼻梁低、嘴巴小、鬍鬚少,而且身體比手腳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7px-PSM_V53_D767_Mongol_types (1)
1898年的一本雜誌中,對蒙古人種的描述。圖/wikipedia

這兩個不同的蒙古人種,在日本列島分住不同區域。大致上,近畿地方彌生人即新蒙古族比較多。而古蒙古族的繩文人則以東北為中心,多分布於日本北方。此外,北陸、山陰、近畿地方的熊野,四國的太平洋一側,以及九州南部到沖繩地區也都以古蒙古人居多。

新蒙古種的彌生人基本上較接近韓國和中國人。而古蒙古系當中最具繩文人特質的是愛奴人或沖繩人。此事也已被證實。

故極端一點來說,日本人可分為愛奴、沖繩型的人,以及韓國、中國型的人兩類。近畿的人大致上屬韓國、中國型,因此關西腔的重音不大一樣。我私心認為這可能是受到中國發音的影響。以下是金田一春彥[3]的學說:日本的東部和西部重音非常像,唯有位於中央的近畿地方不同。而這也被認為是因為文化隔閡與人種差異所產生的影響。

了解了以上說明後,我們該如何回答今天的提問呢?在律令政治實行之前有古墳時代,更早是彌生時代,再往前追溯則是繩文時代。繩文時代的繩文人,亦即生活在日本列島的古蒙古族原住民,曾發展出高度的狩獵採集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距今約兩千三百年,新蒙古種的人帶著稻作農耕文化,從大陸來到日本,佔領九州、近畿地方,建立了日本這個國家。此事千真萬確。

這在《古事記》、《日本書紀》裡也有記載。要問《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話內容所表現之思想性意義為何,那就是:天神的子孫征服了國神的子孫。天神和國神的祖先是姊弟;天神的祖先是天照大神,而國神的祖先是須佐之男命。天神姊姊來到土著久居的國神弟弟的地盤,姊姊征服了弟弟,建立大和朝廷日本這個國家。《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神話要說的就是這件事,也就是在敘述日本的國家起源。

而此神話記載的內容,也和考古學的成果及自然人類學的結論如出一轍。這麼想就能充分明白,還會聯想到很多事吧!例如,所謂的京美人,並非什麼大眼美女,豐腴可愛的才能叫作京美人。

再舉其他例子。至今我們的飲食生活也遺留著繩文文化、狩獵採集文化的餘緒。剛才提到日本有很多鍋物料理、湯汁料理。另外,我們也喜歡吃未經烹調的魚,就是生魚片。沒有比這更簡單且美味的食物了。日本人偏好不大需要繁複料理,接近自然的食物。我想,這也是因為狩獵採集文化一直盤踞在日本文化底層的緣故。之後,農耕文化才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信仰 

今天提到的日本宗教問題也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具有雙重結構。意思是,繩文時代狩獵採集的宗教上,重疊著農耕文化的渡來人的信仰。因此,我們若想了解日本人的基層信仰,就得研究繩文時代的宗教才行。

那麼,究竟是誰繼承了最多繩文時代的特徵與文化?答案是愛奴人與沖繩人。愛奴人直到最近都還以狩獵採集維生,沖繩的狩獵(漁撈)也很盛行。因此,研究愛奴與沖繩的文化和宗教,對於理解日本基底的文化、宗教,亦即繩文時代的文化、宗教非常重要,因為他們的宗教裡保留著日本宗教的原型。

舉森林為例,日本的神社一定有森林,但是寺廟就不一定。其實,直到彌生時代之前,日本列島幾乎都為森林所包覆。不只山上,連平地也都在森林的包覆之下。

到了彌生時代,人們開始砍伐森林,開墾做為農田。砍伐森林以擴張耕地面積這件事,日本人共持續了兩千三百年的時間。但是,也有絕對不許砍伐的地方,即神社的森林;神聖的場所不可以沒有森林。怎麼說呢?主要還是由於繩文時代信仰的緣故。繩文土器的紋樣表現了對於樹木靈性的信仰,因為沒有比樹木更具生命力的東西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054591322_9338c7c14a_b
對日本人來說,樹木所象徵的生命力是無可比擬的。圖/Sang Trinh@flickr

樹木的靈性就是生命的象徵。這是想當然爾。小小的一粒種子能長成那樣大的樹木,而且還能活上幾百、幾千年。人類在樹木的恩澤下生活;吃的東西來自樹木,房子、船隻、衣服等也全拜樹木所賜。所以繩文人用樹木製成的繩子纏繞在土器上以形成圖樣。這樣的行為應該是想汲取樹木的靈性與生命力吧!

而且樹木也被視為神靈附體之物。伊勢神宮的祭神儀式基本上也是對樹木和柱子的信仰,乃能夠綿長地溯及繩文時代的日本信仰。日本的神道可往前推至繩文時代,繩文時代神道的餘韻也可在愛奴、沖繩的宗教中看見。然而,這卻不是日本學界的常識,並且很顯然地,也異於國家神道的觀念。國家神道認為《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敘述的日本神道是自太古以來就有的,而不像我一樣,把它視為一項宗教改革。

若當作宗教改革來看,至少就得視為律令時代之前的東西,然後,再往前追溯到古墳時代和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彌生時代以後受到中國道教等的影響甚大,但是,我認為傳統的信仰仍頑強地留存了下來。

註:

  1. 橡實,廣義為山毛櫸科櫟屬的樟、橡、櫟、槲等果實總稱,狹義指櫟樹的果實,富含澱粉。
  2. 蒙古人種(Mongoloid)也稱黃色人種和東亞人,大多分布於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亦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原住民。
  3. 金田一春彥(1913- 2004),日本語言學家、國語學家。以編纂國語辭典、研究方言聞名。

 

getImage

 

 

「樹木在日本,是靈魂寄寓之所,人們認為森林就是神明,或覺得神明已降臨在森林裡高聳的樹木上。大樹的問題與文明的根本有著深刻的相關性……」《日本的森林哲學》,梅原猛著(立緒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從零開始「菇類採集」!——《真菌大未來》
積木文化
・2024/02/25 ・426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菇類採集

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對食物的焦慮點燃人們大腦中所有生存意志,於是大家開始恐慌性地購買,讓原本就已經脆弱、易受攻擊的現代糧食系統更岌岌可危。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祖先以前就經歷過這一切,留下來的經驗值得借鏡。菇類採集的興趣在艱難時期達到顛峰,這反映了人類本能上對未來產生的恐懼。1 無論是否有意,我們意識到需要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循著古老能力的引導來找尋、準備我們自己的食物,如此才能應付食物短缺所產生的焦慮。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圖/pexels

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人以城市採集者的身分對野生菇類有了新的品味,進而找到安全感並與大自然建立起連結。這並不是說菇類採集將成為主要的生存方式,而是找回重新獲得自給自足能力的安全感。此外,菇類採集的快感就足以讓任何人不斷回歸嘗試。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我們早已遺忘,身體和本能,就是遺傳自世世代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菇類採集者。走出現代牢籠、進入大自然從而獲得的心理和心靈滋養不容小不容小覷。森林和其他自然空間提醒著我們,這裡還存在另一個宇宙,且和那些由金錢、商業、政治與媒體統治的宇宙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圖/unsplash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一趟森林之旅能讓人與廣大的生態系統重新建立連結,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自己永遠屬於生命之網的一部分,從未被排除在外。

腐爛的樹幹不再讓人看了難受,而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多孔菌(Bracket Fungi)──這個外觀看起來像貨架的木材分解者,就在腐爛的樹幹上茁壯成長,規模雖小卻很常見。此外,枯葉中、倒下的樹上、草地裡或牛糞上,也都是菇類生長的地方。

菇類採集是一種社會的「反學習」(遺忘先前所學)。你不是被動地吸收資訊,而是主動且專注地在森林的每個角落尋找真菌。不過度採集、只拿自身所需,把剩下的留給別人。你不再感覺遲鈍,而是磨練出注意的技巧,只注意菇類、泥土的香氣,以及醒目的形狀、質地和顏色。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圖/unsplash

菇類採集喚醒身體的感官感受,讓心靈與身體重新建立連結。這是一種可以從中瞭解自然世界的感人冥想,每次的發現都振奮人心,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帶一些免費、美味又營養的食物回家。祝您採集愉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計畫

菇類採集就像在生活中摸索一樣,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而且以前的經歷完全派不上用場。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持開放心態走出戶外執行這項工作。菇類採集不僅是享受找到菇的滿足感,更重要的是體驗走過鬆脆的樹葉、聞著森林潮濕的有機氣味,並與手持手杖和柳條筐的友善採菇人相遇的過程。

菇類採集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圖/unsplash

你很快就會明白為什麼真菌會有「神秘的生物界」的稱號。真菌無所不在但又難以捉摸,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但還是要有信心,只要循著樹木走、翻動一下原木、看看有落葉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會為你指路。一點點的計畫,將大大增加你獲得健康收益的機會。所以,讓我們開始吧。

去哪裡找?

林地和草原,是你將開始探索的兩個主要所在。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橡樹、松樹、山毛櫸和白樺樹都是長期的菌根夥伴,所以循著樹種,就離找到目標菇類更近了。

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圖/pexels

草原上也會有大量菇類,但由於這裡的樹木多樣性和環境條件不足,所以菇類種類會比林地少許多。如果這些地點選項對你來說都太遠了,那麼可以試著在自家花園或在地公園綠地當中尋找看看。這些也都是尋菇的好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奧伯倫

澳洲可以說是真菌天堂。與其他大陸隔絕的歷史、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營養豐富的森林,讓澳洲真菌擁有廣大的多樣性。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的奧伯倫(Oberon)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最佳地點之一。

在那裡,有廣受歡迎的可食用菌松乳菇(又稱紅松菌),據說這種真菌的菌絲體附著在一棵歐洲進口樹的根部,而意外被引進澳洲。 1821 年,英國真菌學家塞繆爾・弗里德里克・格雷(Samuel Frederick Gray)將這種胡蘿蔔色的菇命名為美味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這的確名符其實,因為「Deliciosus」在拉丁語中意為「美味」。如果想要在奧伯倫找到這些菇類,秋天時就要開始計劃,在隔年二月下旬至五月的產季到訪。

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奧伯倫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絕佳地點。圖/unsplash

英國漢普郡新森林國家公園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Hampshire’s New Forest)距離倫敦有九十分鐘的火車車程。它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甚至還有野生馬匹在園區裡四處遊蕩。

這片森林擁有兩千五百多種真菌,其中包括會散發惡臭的臭角菌(Phallus impudicus),它的外觀和結構就如圖鑑中描述般,與男性生殖器相似且不常見。還有喜好生長於橡樹上,外觀像架子一樣層層堆疊的硫色絢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又稱林中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如果幸運的話,該地區可能會有採集團體可以加入,但能做的也僅限於採集圖像鑑別菇類,而非採集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圖/unsplash

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足以證明真菌孢子的影響之深遠。

加里・林科夫(Gary Lincoff)是一位自學成才、被稱作「菇類吹笛人」2 的真菌學家,他住在中央公園附近,並以紐約真菌學會的名義會定期舉辦菇類採集活動。林科夫是該學會的早期成員之一,該學會於 1962 年由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重新恢復運作。凱吉也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業餘真菌學家,並靠自己的能力成為專家。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圖/wikipedia

進行菇類採集時,找瞭解特定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在地專家結伴同行,總是有幫助的。如果你需要一個採集嚮導,求助於所在地的真菌學會會是一個正確方向。

何時去找?

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例如溫度、光照、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菌絲體全年皆可生長。某些物種對環境條件較敏感,但平均理想溫度介於 15~24 ℃ 之間,通常是正要進入冬季或冬季剛過期間,因此秋季和春季會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秋季和春季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但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圖/unsplash

當菌絲體從周圍吸收水分時,會產生一股破裂性的力量,讓細胞充滿水分並開始出菇。這就是菇類通常會出現在雨後和一年中最潮濕月份的原因。牢記這些條件,就可以引導你找到寶藏。但也要記得,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

註解

  1. Sonya Sachdeva, Marla R Emery and Patrick T Hurley, ‘Depiction of wild food foraging practices in the media: Impac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31, issue 8, 2018, <doi.org/10.1080/08941920.2 018.1450914>. ↩︎
  2. 譯注:民間傳說人物。吹笛人消除了哈梅林鎮的所有老鼠,但鎮上官員拒絕給予承諾的報酬,於是他就吹奏著美麗的音樂,把所有孩子帶出哈梅林鎮。 ↩︎

——本文摘自《真菌大未來: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2023 年 12 月,積木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福島核污水是什麼?我們還能安心吃海鮮嗎?核污水全解析!
PanSci_96
・2023/10/01 ・489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核污水正式排放入海了!食鹽要屯多少?海鮮還能吃嗎?哥吉拉要誕生了嗎?

核廢水是怎麼來的?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海嘯衝擊了在福島海邊的第一核電廠,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在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冷卻系統完全失效。然而反應爐內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最後溫度不斷竄高,高溫水蒸氣與燃料護套中的鋯合金,發生鋯水反應並產生大量易燃的氫氣,最終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導致爆炸。

在事故發生前後,日本政府灌入大量海水來為反應爐進行冷卻,而這些直接接觸熔融燃料棒的污水,就被稱為核污水,日文則稱為「汚染水」。至於當時的決策細節與失誤,大家可以看今年上映的日劇《核災日月》複習一下。而既然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重點討論核污水。

《核災日月》圖/IMDb

現在儲存在福島的核污水不只有冷卻水,其實還有受污染的降雨與地下水。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加裝擋水牆,阻擋因為降雨流經 1、2、3 號機組的污染水流入海洋。並且設置凍土牆隔絕地下水,同時挖水井抽出污染的地下水,讓廠區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地下水只會從外部滲入,內部的污染水則不會滲到外面。不論是降雨還是抽出的地下水,都屬於污染水,平均每天都會增加 92 立方公尺的污染水。直至本集影片上架,當地已經存有 134 萬噸的汚染水,而且還會持續增加,你可以自己打開 Google Map,鳥瞰這密密麻麻的眾多大型儲槽,別忘了,核反應爐本體才是日本更迫切的問題,要是污水不先處理,要是下一個天災來襲,麻煩又會疊加。因此日本政府在 2016 年就展開討論,準備要處理掉這些污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第一核電廠。圖/Google Map

為何決定排放入海?

為何核污水的最終處置決定是排放入海呢?其實 2016 年提出的方案有五種:稀釋入海、蒸發至大氣、電解水釋放氫氣、深層地質注水、以及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很快,電解水因為還需要相關技術研發而被否決,這個我們在氫能那集講過。深層地質注水和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則有選址與法規問題,無法立即實現。這部分則等同於核電使用國都面臨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我們之前花過好幾集介紹過,歡迎前往複習。

最後僅剩稀釋入海和蒸發至大氣兩種方法,最後日本認為海洋的擴散行為更容易追蹤,最重要的是成本僅有蒸發的十分之一,因此選用了這個方法。至於有些人說,既然東電跟日本政府都保證安全,何不做成瓶裝水拿去賣?之類的建議在這我們不多討論,就請大家用理智來看待。

核廢水如何被處理?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首先,污染水會經過「銫吸附裝置」,除去銫(Cs)和鍶(Sr)。接著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後,成為「鍶處理水」。這種鍶處理水,可以作為 1, 2, 3, 4 號機組的冷卻水再次循環利用。

最後,大部分的鍶處理水,會被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將 63 種放射性核種中的 62 種放射性核種去除。「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唯一不能去除的放射性核種,就是氚(H-3)。但其實啊還有一個碳-14 無法被過濾,但濃度低到可以忽視。經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過後的「鍶處理水」,就稱為「含氚處理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圖/PanSci YouTube

含氚處理水中的氚,指的是氫的同位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就存在。半衰期為 12.43 年,衰變時會進行 β 衰變,放出一顆電子並成為氦-3。β 衰變對人體的穿透距離僅限於皮膚,不會對內臟器官產生傷害。
如要能危害人體,需要長期大量攝取由氚構成的重水。關於攝取過多重水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網站上有文章詳細說明過。

簡單來說,綜合自然界中跟福島即將排放的氚,以及我們的生活型態來看,遠遠達不到可能產生危害的程度。知道劑量決定毒性,就像我們每天都吃下不少「有害」物質,例如殘留農藥、油炸致癌物、過多的精製糖等等,但攝取的多寡,對你的健康影響差異很大。那麼重點來了,福島排放的處理水,真的有合乎標準嗎?

處理水符合標準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年六月的核廢料主題中有提到,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在五月底公布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針對「日本的核種監控能力」進行第三方驗證。結果認為,日本的檢測標準跟分析方法沒問題,調查結果是可信任的。報告中除了氚以外,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活度也都遠低於排放限值。例如鍶-90 為每公升 0.4 貝克、銫-137 為每公升 0.5 貝克,以臺灣的「食品」標準,銫-137 為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雖然鍶-90 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也是在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目前的排放值都遠小於標準。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圖/PanSci YouTube

除了各單一核種的活度以外,所有水中核種加起來的「告示濃度限度比」也低於日本國家標準的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1 毫西弗大約是多少呢?大約是一般民眾一年會接收到的輻射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無法被 ALPS 處理的氚,因為海洋中的水中就廣泛存在,日本將透過海水稀釋後排放入海。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飲用水的氚含量標準訂為每公升 1 萬貝克,台灣的標準嚴格了許多,是每公升 740 貝克。東電公司的處理水是每公升 14 萬貝克,在排放前會稀釋 740 倍,以每公升 190 貝克的氚濃度排放,低於台灣的飲用水標準。

那麼食鹽呢?我們需要搶購嗎?這就更不用擔心,因為食鹽中不含水,自然也不含氚。或是更進一步可以參考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的粉專,他們計算,根據國家標準,食鹽含水量若為 3% 以下,需要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真的,別吃那麼鹹啊。

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圖/pixabay

那麼,我們就真的兩手一攤,為這件事劃下結論,核輻射只是庸人自擾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排放的處理水?

當然不是,就像許多人擔心的,就算科學上告訴你沒問題,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沒問題的。而且不用說周邊國家,連日本自家民眾也多次抗議處理水的排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IAEA 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整個排水計畫的各種即時監測資料。其中就包括出水口的輻射數值監測。

為了驗證處理水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東京電力甚至從去年 9 月開始,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飼養實驗,並且全程公開直播放在他們的YouTube頻道上。不過這頻道訂閱人數跟觀看次數都有點低迷,有興趣的話不妨訂閱,開啟小鈴鐺。

那麼我們能下定論了嗎?在科學上,我們確實能說,在符合規範下,這些排放入海的處理水是沒問題的,食鹽、海鮮也都能照吃,把注重食安與健康的努力分配到其他危害更大、風險更高的事情上,對處理水保持健康而非病態的質疑,對個人來說應該效益更高。

臺灣從去年到今年 6 月,曾 3 次組團赴日考察,並於 8/24 公佈報告書,包含跟日方的問答內容,還有福島核廢水排放設施的照片。海委會表示,專家觀察團評估日方排放相關作業的安全性,跟國際原子能總署評估的結果一致。然而是否選擇相信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據,如今看來成了國際政治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 IAEA 的小組成員中,包含周邊國家:中國、美國、韓國、越南、澳洲、加拿大、法國、俄羅斯、英國、阿根廷、馬紹爾群島,並不包含台灣。如果台灣也能以任何形式加入團隊,或得以取得樣水複測,讓我們知道,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值是可信的,想必都能更進一步降低民眾的擔憂。

最後,也問問大家,對於這次的處理水排放事件,你會擔心我們的海鮮或食鹽受到影響嗎?

  1. 不擔心,跟人類對海洋的其他污染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2. 擔心,等我親眼見到泛科學到現場實測我才相信。機票我出!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鑑識故事系列:韓男跨國尼古丁謀殺詐保案
胡中行_96
・2023/08/28 ・171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7 年 4 月 25 日,一對韓國的新婚夫婦,前往日本大阪度蜜月。[1, 2]22 歲的丈夫聲稱,發現 19 歲的妻子倒臥旅館浴室地板,毫無意識。急救團隊 1 小時後趕抵現場,判斷女子呼吸心跳停止,但仍將她送醫。女子才到醫院,就被宣告死亡。[3]

日本大阪市景。圖/Nomadic Julien on Unsplash

證物

根據男子的說法,妻子生前有割腕等憂鬱的症狀,而且會喝酒及服用不明藥物。日本警方查扣浴室衛生紙架上的針筒;以及房間裡,裝著雙氧水的綠瓶子與同色紙盒。[註1]男子解釋,針筒的用途為混合電子菸的菸油。既然他也說亡妻不抽菸,[3]那東西大概是他的。

驗屍

大阪市立大學的法醫團隊,於估計的死亡時間後 36 小時,進行驗屍:女子高 159 公分,重 45.3 公斤。外觀上,背部有暗紅紫的屍斑與瘀點;臉龐與瞼結膜鬱血;雙臂因注射而皮下出血。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肺水腫,且周邊輕微氣腫。從解剖可見心臟裡的血液呈深紅,無血塊;腦部水腫;肺臟及其他諸多內臟鬱血;[3]而負責氣體交換的肺實質出血。[3, 4]另外,有些胃部的食物殘渣,跑進她的細支氣管。[3]

女子的右臂注射處。圖/參考資料 3,Figure 1a(CC BY 4.0)

法醫團隊採集了多種體液送驗,其中心臟左邊血液的白血球介素-6(interleukin-6);以及心包液和腦脊髓液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超標。前者意味早期系統性發炎;後者表示藥物中毒。此外,大量尼古丁(nicotine)遍佈大腦等諸多內臟、某些體液,還有注射處一帶;而其代謝物可替寧(cotinine),主要是在肌肉、內臟和注射處附近,測量得到。至於血液等各種體液裡的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H2O2),即雙氧水有效成份,濃度均未超出正常範圍。[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死因

尼古丁能經由呼吸道、消化道或血管等途徑,進入人體。[註2]女子的胃裡,沒驗到太多。抽菸的話,血液中的濃度,幾分鐘內便能上升至 10 ng/mL。不過,檢驗結果遠超過該數字,所以應該是注射所致。隨血液流動的尼古丁,會率先湧向腦部,因為該處佈滿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之後才去其他器官。當肝臟代謝尼古丁,短短 1 小時內產生的可替寧,濃度即能達到尼古丁的 2 至 4 倍。尼古丁的半衰期為 20 分鐘到 2 小時;而可替寧則是 20 個鐘頭,它會在體內停留較長的時間,才經腎臟代謝,然後跟著尿液排出。由於這名女子的所有檢體中,尼古丁的含量皆高過可替寧,因此可以推測她注射不久便死亡。[3]

判刑

男子經亡妻的家屬同意,於日本火化遺體後返鄉。韓國警方則請國際刑警組織幫忙,從日本取得驗屍報告;並於男子住處找到籌劃謀殺的日記。[5]2018 年 3 月 28 日,世宗市的警察逮捕男子,指控他毒死妻子,好詐領 1.5 億韓圓(美金 14 萬零 187 元)的保險金。[2]事實上,這不是他第一次以此手法殺人。警察發現男子曾於 2016 年 12 月 20 日,將尼古丁摻入飲料給當時的女友喝。所幸後者覺得味道奇怪,沒喝完而逃過一劫。[5]2018 年 8 月 30 日,大田市的法庭駁回其協助妻子自殺的說法,認為男子的行為「破壞了社會基本價值」,判處他無期徒刑,以儆效尤。[2]

  

備註

  1. 原個案報告的摘要,說警察還找到尼古丁菸油;描述事件的段落,卻只提及針筒和雙氧水,而且沒講針筒裡有無菸油。[3]
  2. 儘管注射處的尼古丁濃度甚高,法醫團隊依舊在論文中,分析食用和吸入的假設性情形。不過,沒有解釋如何排除尼古丁貼片等,經皮膚吸收的可能。

參考資料

  1. Lim CW. (28 MAR 2018) ‘Man arrested for killing newly-married wife with nicotine for death benefit’. Aju Korea Daily (아주경제).
  2. Lim CW. (31 AUG 2018) ‘Husband sentenced to life for killing wife with lethal dose of nicotine’. Aju Korea Daily (아주경제).
  3. Aoki Y, Ikeda T, Tani N, et al. (2020) ‘Eval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icot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 adult autopsy case report wi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4, 243–249.
  4. Chaudhry R, Bordoni B. (25 JUL 2022) ‘Anatomy, Thorax, Lungs’.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5. Chung C. (28 MAR 2018) ‘Man investigated for killing newlywed wife with nicotine’. The Korea Herald (코리아헤럴드).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