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海邊的稻田-與海為鄰的智慧

大海子
・2011/11/16 ・298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四周環海,東部更是與浩瀚無垠的太平洋為鄰;走向平行於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連綿不斷,也壓縮了人們居住與活動的空間,迫使移居此地的居民必須與海為鄰,而花東海岸更是每年颱風必經之處;挾帶強烈鹽分的海風長年不斷地吹襲加上颱風時狂風暴雨的肆虐,人們長期默默承受著大自然反覆無常的氣候變化;於是生活於斯的人們為求得一絲生存的空間,不得不展開適當的防禦,目的不在打敗大自然的威權統治,而是以謙卑的心學習如何與海、與大自然相處;都蘭海邊這一畦畦的水稻梯田就傳承著先民們的智慧。不管生態如何受到破壞,自然依舊仍是擁有獨特權威與地位的主宰。人們在這都蘭海邊為求得一絲生存空間以繁養子孫,發展出如此長期與海相處的智慧,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在此也希望在東岸整體海岸生態環境尚未受到嚴重人為破壞前,這小小的例子能提供反思維護台灣這塊後花園。

梯田沿著斜坡以岩石堆砌而成,受到海邊黃槿樹林保護
梯田沿著斜坡以岩石堆砌而成,受到海邊黃槿樹林保護

在春暖花開的4月天,一行人老老少少趁著週末相邀去趟台東體驗文化生態之旅,一路翻山越嶺舟車勞頓地摸黑來到都蘭山下的住宿地點,耳邊雖傳來陣陣浪濤聲,可路上除了細雨就是樹,甚至分不清究竟是果園還是雜林子,目的地更是除了兩棟對望的簡陋農舍,可是連路燈都絕跡的黑暗,身體的疲憊加上屋外的黝黑靜謐任誰也没心思再去尋思究竟離海多近?又住進什麼樣的民宿?只想儘快洗乾抹淨早點上床夢周公去,就這樣任由浪濤聲伴著入眠一夜到天明。

隔天起床外出散步,才發現農舍後面有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心裏不免一驚,想想海邊怎麼會有稻田,難道沒有鹽害的問題嗎?還是這是一種耐鹽的新品種呢?正在懷疑之際,農舍主人兼導覽說要帶我們參觀周遭環境並說明梯田的由來與維護方式;原以為稻田為農舍主人所擁有,詢問之下,才發現這片生意盎然的稻田是屬於隔鄰的原住民老農夫,順著田埂窄路小心奕奕地走下一階階梯田前往海邊,農舍主人走走停停,邊走邊解說稻田是如何受到防風林的保護才能如此生意盎然,只是四處張望都不見海邊常見的防風林樹種-木麻黃;農舍主人又遙指梯田另一頭由人工堆砌的高聳石牆,述說豪宅主人在建築過程中對海岸生態環境的破壞情形,兩者地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又是如何。當走到梯田最底層的田埂時,才發現原來田埂緊鄰著一道狹長的水溝,兩旁溝邊種滿枝葉茂盛交錯複雜的黃槿,黃槿花盛開參著其中,好不美麗。水溝寬約2米,透過枝葉縫隙可見溝中水質清徹見底細水長流,只是為什麼不種常見的木麻黃而種黃槿,獨自猜想可能屬針葉的木麻黃枝幹無法像闊葉的黃槿枝幹可以開枝散葉形成屏障。

枝葉茂盛的黃槿樹林與土堆長年守護農民賴以維生的稻田
枝葉茂盛的黃槿樹林與土堆長年守護農民賴以維生的稻田

黃槿是一種相當耐旱亦可抵抗鹽分侵蝕的植物。這片黃槿樹林高大濃密到可以擋住觀海的視線,佇足田邊除了耳旁傳來陣陣浪聲外,根本感受不到海就近在咫尺,同時深深感受這片綠油油的稻田真的是受到樹林的保護才能得以留存。原來海風經過黃槿林時,風速被茂盛枝葉攪亂而減緩,隨風飄逸的物質與鹽分也因風速減緩加上枝葉阻擋而滯留進入溝中,再隨著水田流下的水再度被送回海中;黃槿則因長年受惠於梯田水的灌溉而能持續繁衍至今,同時也肩負保護稻田免受海風侵害的責任。若遇到如颱風天候不佳,狂風巨浪侵襲海岸之際,黃槿樹林又可直接阻擋海浪的肆虐,不但是防風林也是天然的防波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繞過黃槿從林邊經過往海邊走時才發現,這片黃槿樹林原來生長在一座長堤土堆上,而且樹林茂盛的程度已經將土堆團團包圍,若不仔細從側面觀察,會誤以為黃槿就直接栽種在沙灘上。雖然土堤建立的年代已經不可考了,但如此黃槿成林的盛況,勢必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加上無數次狂風暴雨、滔天巨浪的嚴峻考驗;想想每年颱風在東部造成的影響,狂瀉的雨量,連電線桿也折腰的狂風,不知這片樹林是如何渡過那種風狂雨暴的日子,想必海浪滔天,陣陣巨浪狂風不斷從海上襲來,無情地鞭打肆虐柔軟彈性的黃槿樹枝,企圖擊垮這片林子,而這片樹林也在一次次的爭戰中存活茁壯。在這無數次與海浪大軍的爭戰中,每當巨浪衝上的瞬間,樹林卻將其化成無數的水滴與水氣,紛紛掉落在土堆後面的水溝,再度隨著溝水流回大海。黃槿樹林以柔軟的身段,逆來順受的堅毅態度,一次次化解兇猛的海浪攻擊;樹林與海浪的交手,誰也沒有得勝,狂風、巨浪退去,大海恢復平靜,海面平和如鏡湛藍不已,樹林或有受損但依然綠意昂然,聳入天際,受到呵護的稻田想必也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壞吧。

海邊梯田與黃槿樹林之間相互依存關係剖面圖回顧前後所看到的景象,不禁茅塞頓開領悟出人類與大海為鄰的相處智慧,或許人未必勝天,但確可以柔性策略順勢而為抵禦自然的風風雨雨。像當地居民順著斜坡的地勢開闢種植水稻的梯田,並將山泉水引進田中,水流順勢而下,位於地勢低下的稻田承接上層稻田的水,最後流入土堤與梯田間的水溝中,流入大海前又滋養種在土堤上的大片黃槿樹林,使其生生不息。有趣的是,人工土堤除了提供黃槿成長的基石之外,同時也將黃槿撐起半天高,與樹林同心協力將海風海浪的侵襲導入無際的天空,海雖廣大卻比不過天的無際,海風或是受到樹林的阻擋或是越過梯田飄向天際,田中脆弱的稻秧因此免受海鹽的侵襲,而能順利成長。土堤表層土因為黃槿根部的吸附保護,免於風化的作用與雨水的沖刷,得以日漸穩固保存下來,當然也就義不容辭地擔任抵擋風浪侵襲的首要先鋒。

海邊豪宅以岩石堆砌而成的高牆阻斷人與海洋的對話
海邊豪宅以岩石堆砌而成的高牆阻斷人與海洋的對話

反觀緊鄰稻田旁的豪宅,原來地主為了景觀好,土地能賣得更高的價錢,將原有的樹林鏟平清除直通海邊,而後續的買主卻又要避免海浪的侵蝕,以水泥石塊堆砌有防波堤功能的高牆,防止住宅受到海浪的侵襲。然而豪宅的高牆也阻擋人與大海互相親近的機會,拉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與鴻溝,兩者遙遙相望,無法親切地對話。人工高牆冷硬向大海挑釁的高姿態,與一旁黃槿林以柔軟的身段化解強大衝擊的低調,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反應出是與大海和平相處的智慧或渺視自然人定勝天的本位思維。

「台灣寶島」的美名曾經一度被戲稱為「台灣堡島」,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早先年海邊為了安全築起一道道防波堤,為了減少防波堤受到海浪的直接衝擊,堤外又堆滿了碎波塊。幾年下來,在「漁港最好在自家門口」的思維下,台灣沿岸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碎波塊的身影,從空中俯看,全島就像是被城牆圍住的城堡一樣,所以「寶島」的美名,才被諷刺為「堡島」,希望藉此凸顯碎波塊被濫用的問題,以喚起有關當局的注意。碎波塊與海邊豪宅的高牆,兩者都阻絕人們親海的機會,加深了彼此間的鴻溝。但若我們能從海邊的黃槿樹林保護梯田的例子,學習先民與大海相處的智慧,不再以人為中心的本位思維看待海洋,而改以謙虛的態度瞭解海洋的特性之後,再運用自然的方式建構自己存活的空間成為環境中的一分子,與海洋毗鄰而居,和平共處,相信海洋也會還以豐盛的回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臉書網誌[2011-11-16]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11
4

文字

分享

0
11
4
宇宙文明演化史(上):能量觀點下的先進文明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6/26 ・31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編按:說到星際文明的發展程度,科幻愛好者必定會提到「卡爾達肖夫指數」,以使用的能源多寡,來區分文明發達程度。然而,除了從能源來評斷文明進程,其實還有其他的評判方式。

「宇宙文明演化史」系列,將在上篇回顧「卡爾達肖夫指數」,下篇介紹較少討論的「資訊量」與「微觀尺度」的評斷觀點。

地球數以萬億計的物種中,人類算得上是最具高等智慧的生物。

但假設——遙遠的某顆行星上也有「智慧生命」的存在,那麼,對方是否有可能比我們先進?他們能透過量子力學的應用而發明電子產品嗎?他們能掌握陽光、電磁等能源嗎?他們是否有完善的醫療、教育、經濟、社會結構?又或者,他們是否已然可以達成人類難以觸及的瞬時旅行?

智慧生命的演進

誠如在這篇文章所提過的,碳基生命自發形成的機率極為渺小,從有機分子組合成蛋白質、基因序列、細胞、再到個體的行程,這個機率相當於「一陣龍捲風掃過垃圾場、從中隨機拼湊出一架波音 747」那樣渺茫,更何況是演化成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

我們不僅僅具有生物體的基本特徵,還具有思考能力、邏輯、記憶力、甚至是預測與規劃未來的能力,這些可以說是人類與其他生命體最與眾不同之所在。人類之所以成為「智慧生命」,便是因為擁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使資訊得以保留並傳承。回溯到百萬年前,從演化論的角度來看,當時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差異並不大;然而,我們的老祖先發現了「火」,並且懂得如何生成並且控制「火」,使得我們不再像其他動物那樣直接生食獵物;另一方面,我們開始懂得用遮羞布、乃至於之後縫製衣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我們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能輕易地展現喜怒哀樂溝通,進行交際活動——這些都是人類得以成為智慧生命的原理。

順帶一提,根據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所提出的「穴居人原理」(caveman principle),我們人類依然存有百萬年前老祖宗們「原始慾望」的影子——換句話說,數十萬年來人類雖然不斷演化,然而我們的人格依然保有原始穴居人的基因本質。舉例而言:即使有先進的電腦把文件處理完善,我們仍習慣把文件影印成紙本,之所以如此,係因原始人類捕獵動物時要求「獵殺證明」,習慣取信於親眼所見的事實。

同理,我們傾向於參與音樂會或去電影院體驗現場氛圍,而非一味觀賞電子螢幕前的動態;我們習慣社交與打扮,因此多數重要聚會並不容易被虛擬會議所取代;而在古代社會,小道消息的流通會幫助某些人們知悉高層的行動,因而扮演著一定程度重要性——而這也呼應了我們周遭充斥著娛樂與八卦的報刊,畢竟這些事物總會激起人性深處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穴居人法則似乎也意味著藝術、娛樂並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消失,因為這些事物能滿足人類的需求與愉悅,而這並非科技所能取而代之的。

根據穴居人原理,我們依然保有原始人類的慾望。圖/Mrs J’s science

回歸根本,可以發現,身為智慧生命,必然要有「視力」的存在、而非像螞蟻那樣透過觸角溝通,包含情緒的表達、語言的交流,這方面可以歸功於「大腦」的演化;再者,人類的「腳趾」的演化也是關鍵,這使得人類得以直立行走、改變對世界的視角與行動;此外,「前肢可握物」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亦即靈活的手指——這使得人類可以精準地操作物件、製造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進文明的分級

因此,我們假定這些智慧生命都擁有這些生理構造與功能,他們可以溝通、可以發明器物。那麼,有沒有一個指標能告訴我們一個「文明」究竟能多發達?

1964 年,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Nikolai Kardashev)提出了一個度量文明先進程度的指標——「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經由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修正過後,可以歸結為下列公式:

其中 K 代表卡爾達肖夫指數,P 代表文明所消耗的總能量。基本上,我們可以將文明依據「駕馭能量」的量級區分成三大類型:

  1. I 型文明(K=1)
    該文明能駕馭 10¹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行星的能量,因此又稱「行星文明」。這類型的文明可以控制天氣、調節海洋、並且到地底深處採礦,徹底運用星球資源;並且,這一類文明將能任意造訪附近行星,並在後期發展出接近光速的太空旅行。
  2. II 型文明(K=2)
    該文明能駕馭 10²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恆星系統的能量,因此又稱「恆星文明」或「星際文明」。這類型的文明能夠透過戴森球(參見下文)或相關科技、徹底利用恆星系統的能量;他們可在各個行星、恆星之間任意穿梭,並且相繼朝往其他恆星系統殖民。
  3. III 型文明(K=3)
    該文明能駕馭 10³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星系的能量,因此又稱「星系文明」。這類型的文明不再受限於附近的恆星系統,他們將能夠隨心所欲駕馭整個星系、甚至宇宙尺度級別的能量,並可以在星系之間來去自如;他們甚至已熟悉時空物理、得以透過蟲洞或先進技術穿越時空。
卡爾達肖夫指數示意圖,由左而右分別是:行星文明(I 型)、恆星文明(II 型)、星系文明(III 型)。圖/http://www.maximusveritas.com/wp-content/uploads/2016/06/

作為宇宙文明的分級,文明所駕馭的總能量可以視為一個標竿。宇宙中的能量是無所不在、甚至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能妥善利用這些能量到什麼程度,便可以視為文明「先進與否」的標準。當然,還有一些人把這列表往下延伸,諸如宇宙文明(IV 型)、多重宇宙文明(V 型)、神靈文明(VI 型)、未知文明(VII 型)等等——不過這些級別距離目前人類還算是遙不可及,我們甚至無法保證在宇宙 137 億這年齡下是否已有這麼先進的文明誕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目前而言,顯然,人類縱使歷經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也開發出原子能、得以進行太空探索——但似乎尚未能被列入其中之一——我們尚未有能力操控天氣、就連地底結構也都是透過震波才得以探知的。那麼,人類目前究竟處在哪一階段?讓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根據世界能源消耗量的統計,截至 2021 年底,人類所消耗的能量約為 176,431 TWh(百萬兆瓦時),相當於 20.14 TW(百萬兆瓦),代入卡爾達肖夫指數公式:

可以直接得出卡爾達肖夫指數 K≈0.73 ——因此,人類目前約是落在「0.73 型文明」,依然位在「第零型文明」的階段。

目前人類的能量來源主要仍是石油、煤炭、天然氣;除此之外還有傳統生質能、水力發電、以及核能。在數十年內,風力發電、太陽能、生質能會慢慢取代化石燃料,而核融合技術很可能帶領人類走向 I 型文明。

當人類開始進行太空殖民、並且能妥善運用母恆星(太陽)所供應的能量後,才會慢慢朝向 II 型文明發展;而在 I 型或者 II 型文明階段,另一個能催動科技進展的很可能就是反物質(antimatter)的製造與普及。加來道雄認為,我們有機會在本世紀末或是兩百年內躍升成為 I 型文明;到達 II 型文明需要數千年;至於到達可以隨心所欲駕馭時空的 III 型文明,可能還需要數十萬至百萬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00 年代至 2021 年的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目前人類消耗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為多數。圖/our world in data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1. Kardashev, N.S. (1964).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articles.adsabs.harvard.edu.
  2. 加來道雄,《穿梭超時空》,台北:商周出版,2013
  3. 加來道雄,《平行宇宙》,台北:商周出版,2015
  4. 卡爾.薩根,《宇宙・宇宙》,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5. 史蒂芬.霍金,《胡桃裡的宇宙》,台北:大塊文化,2001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文學創作。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勸你別碰!認識可愛又致命的「菟葵」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2/06/25 ・313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海邊戲水時,不知大家是否曾注意過,海水漲退潮之間的潮間帶,可能會出現一朵朵黃綠、青褐或帶些紫色,像小菊花般的生物?只要輕輕一碰,牠的觸手就會迅速縮起,所以也被稱作「海中的含羞草」。 

這個生物的名字叫做菟葵 (zoanthid) ,俗稱「鈕扣珊瑚」,是介於珊瑚與海葵的生物[1]。因爲具有美麗的色彩,故常被用來作為水族箱的裝飾;但其實菟葵並不如牠的外表和別稱這麼可愛,反而暗藏著能致命的劇毒!

==密集恐懼症警告!】==

==【會害怕的大家趕緊撤離!】==

外表可愛 (?), 實則暗藏劇毒的菟葵。 圖/wikimedia

神秘的外表下隱藏劇毒?!

菟葵泛指所有「群體海葵目」的生物,故又稱群體海葵;其下游物種繁多,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牠們的體內的共生藻類除了可提供宿主能量之外,也使得牠們體表色彩豐富多變[2, 3]

不過菟葵並不像珊瑚,擁有分泌堅硬石灰質骨骼的能力,所以為了保護自身組織,菟葵會在其所附著的地方分泌黏液,這些黏液會隨著時間變硬,形成幾丁質外殼,以作為替代骨骼[2,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菟葵單體含有一個直徑約 10 毫米的開口,為平滑且寬大的口盤,外圍處有兩圈短小觸手,並透過共肉組織 (coenenchyme) 聚集在一起[3]

這些觸手一經碰觸就會像含羞草似地收縮,埋入共肉組織裡,因此常引起前來潮間帶戲水的遊客或潛水員的好奇觸摸,但部份的菟葵含有「菟葵毒 (palytoxin; PLTX)」,很容易就不小心引起中毒[4]

瘤狀菟葵 (Palythoa tuberculosa)。圖 / 參考資料 4、6

中毒的後果不堪設想

摸到菟葵而中毒到底會有多嚴重呢?

2008 年德國 1 名男子於家中清理水族箱時,手指不慎碰觸到菟葵後,感到四肢無力、肌肉疼痛、顫抖,隨後出現暈眩及言語障礙等症狀,經治療 4 星期後才完全康復[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直接觸摸之外,菟葵毒素也會經由食物鏈,蓄積於高階生物體當中,所以會食用菟葵或藻類的生物,如螃蟹、河魨或其他魚類等,體內都有可能蓄積毒素。在臺灣,就發生過多起人類食用水產品所造成的中毒案例[2]

臺灣最嚴重的中毒案例發生於 2011 年,臺東縣 1 位漁民捕獲俗稱青鱗仔的小沙丁魚,分送給親友們食用,結果有 2 人食用後感到舌頭麻痺,出現嘔吐、胸痛及全身刺痛等中毒症狀,其中 1 人死亡[3]

台東曾出現食用青鱗仔後,出現菟葵毒素中毒的案例。圖/Totti,

還有 2000 年,臺灣 1 名歲男子食用 3 尾米點箱魨 (Ostracion meleagris) 後感到不適、冒汗和呼吸困難,送醫後出現呼吸衰竭、血壓下降且心律不整等症狀,經醫院緊急治療後,心臟功能才恢復正常。但由於橫紋肌溶解症,導致急性腎衰竭、寡尿症狀持續 20 天之久,一個月後才康復出院[3]

塗在矛上的劇毒

這麼可怕的毒素,被研究者發現的時間其實並不長,約 40 年左右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初發現的由來,是源自於夏威夷 Muolea 地區,當地湖泊裡,生長著擁有劇毒的藻類,原住民會採集該毒藻塗抹於矛上製成毒矛,其毒性足以使獵物致命。後來經過許多學者前往採樣進行調查,1971 年終於成功純化出毒素,確認為——菟葵毒[5]

之後學者陸續發現,菟葵毒存在於許多生物體內,例如 Palythoa 屬及 Zoanthus 屬之菟葵及 Ostreopsis 屬的渦鞭毛藻皆有,與菟葵生活區鄰近的海洋生物,如海星、軟珊瑚或多毛蟲等,體內亦有發現菟葵毒[3]

不過有研究指出,從菟葵 (Palythoa caribaeorum) 分離出的細菌裡,發現具有類似菟葵毒之溶血活性。此外,也有學者從其他種細菌中分離出菟葵毒,所以大家推測,細菌也可能是菟葵的毒素來源[3]

日本沖繩本島東北海岸聚集許多瘤狀菟葵。圖 / 參考資料 6

菟葵毒分子結構龐大又複雜,比河魨毒更毒

菟葵毒為無色、易吸濕之非結晶性固體,外觀沒有固定形狀,為水溶性,具耐熱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化學式為 C129H223N3O54,分子量為 2680.13 Da,結構複雜且分子量龐大,並存在著許多異構體以及結構類似物[註 1]

菟葵毒分子結構及其結構類似物。圖 / 參考資料 7

而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劑量 (lethal dosage 50%; LD50) 是描述有毒物質的常用指標之一,意為動物實驗中,能致使實驗動物產生百分之五十比例之死亡所需要化學物質之劑量。通常毒素給予實驗動物的方式,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不同的給予方式,毒性亦略有差異。

那麼菟葵毒的毒性到底有多強?其實它在非蛋白質類的生物毒中是最強的,就小鼠腹腔注射之 LD50 來看,為 0.15~0.72 μg/kg (體重)[3],大約是河魨毒素 (tetrodotoxin) 之 20~80 倍[註 2],毒性強度遠高於之前筆者所介紹過的麻痺性貝毒及河魨毒。

延伸閱讀

《在海產店吃盤「塔香西施舌」然後就死掉了?——來認識致命的「麻痺性貝毒」》
《推理系動畫毒殺利器!——認識致命的「河魨毒」》

不知道的海洋生物不要摸也不要吃

令人眼花撩亂的菟葵毒及其各類似物,毒性雖略有差異,但致毒機制大致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神經毒素的菟葵毒,其引起中毒主要的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或橫紋肌溶解所造成之肌肉疼痛,亦會引發其它藥理反應,如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縮,及血小板的聚集等[2, 3]

菟葵毒的毒性不但猛烈,菟葵本身分佈的地區也不算少數——太平洋地區、西印度群島、牙買加、波多黎各及巴哈馬,以及臺灣的東北角、墾丁與綠島,均有出現的記錄[2]

此外,菟葵毒的研究歷史,不如麻痺性貝毒、河魨毒來得悠久,還有許多未知的地方。故呼籲大家,在進行夏日戲水活動時,請不要隨意觸摸不知名的海洋生物,也不要食用自行捕撈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以避免菟葵毒中毒。

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結構類似物 (structural analog),是指一系列的化合物在主結構上大致相同,但部分結構會有一個或多個原子、官能基或子結構不同,造成它們之間的化學特性不太一樣。
  2. 河魨毒素 (tetrodotoxin) 之腹腔注射之 LD50 是 12.5~16 μg/kg (體重)[8]

參考資料

  1. 鄭源斌,2021。美麗菟葵 新藥寶庫?。科學人,230: 12。
  2. 吳尚宜,2017。基隆產珊瑚菟葵種屬的基因鑑定及其毒素對細胞毒性之探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3. 葉子寧,2018。基隆產菟葵 Palythoa tuberculosa 之季節毒性分析及菟葵毒萃取液之細胞毒性探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4.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6。海中的有毒含羞草—菟葵。台灣珊瑚礁體檢志工快訊。
  5. Moore, R. E. and Scheuer, P. J. 1971. Palytoxin: a new marine toxin from a coelenterate. Science 172: 3982 495-498.
  6. Aratake, S., Taira, Y., Fujii, T., Roy, M. C., Reimer, J. D., Yamazaki, T. and Jenke-Kodama, H. 2016. Distribution of palytoxin in coral reef organisms liv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an aggregation of Palythoa tuberculosa. Toxicon 111 86-90.
  7. Pelin, M., Brovedani, V., Sosa, S. and Tubaro, A. 2016. Palytoxin-containing aquarium soft corals as an emerging sanitary problem. Marine drugs 14: 2 33.
  8. Abal, P., Louzao, M. C., Antelo, A., Alvarez, M., Cagide, E., Vilariño, N., Vieytes M. R. and Botana, L. M. 2017. Acute oral toxicity of tetrodotoxin in mice: Determination of lethal dose 50 (LD50) and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Toxins 9: 3 75.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7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工智慧能力步步進逼人類?談「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LIFE 3.0》
天下文化_96
・2018/07/31 ・348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 在人工智慧崛起的現在,你希望看見甚麼樣的未來?當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該何去何從?人工智慧對犯罪、戰爭、司法、工作、社會將造成甚麼影響?又會帶給生而為人的我們甚麼感受?《LIFE 3.0》將毫不隱諱呈現這個最具爭議性話題的全方位觀點,舉凡超人工智慧所代表的意義,意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是宇宙生命發展最終的物理法則定律極限,包羅萬象的豐富內容,盡皆收錄在《LIFE 3.0》中。
  • 迎接人工智慧時代,你我都該上的 30堂必修課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達成複雜目標的能力」

我太太和我前不久有幸出席一場關於人工智慧的研討會,其中一場專題演講中,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被問到要怎樣定義智慧時,花了很長的時間交換意見,結果沒有取得共識。

這讓我們倆覺得滿有趣的:就連研究智慧的聰明專家也都沒辦法定義什麼叫做智慧!這就表示智慧的定義並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包括邏輯的強度、理解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管、自我意識、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力等等,不一而足。

就連研究智慧的聰明專家也都沒辦法定義什麼叫做智慧,這就表示智慧的定義並沒有「標準答案」!圖/DariuszSankowski @pixabay

在進入探討智慧之前,我希望先提出一個最廣義、最籠統的定義,而且不要被現有的智慧形式定型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慧 = 達成複雜目標的能力

這樣就可以滿足種種不同的定義,因為不論是理解能力、自我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力,都可以算是複雜目標。這個定義也與《牛津字典》的講法:取得與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並行不悖,只要把運用知識和技能設定成複雜的目標就行了。

由於複雜目標多到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就會有各種可能的智慧。依照我們的定義,用智商這樣單一的數字量化人類、動物或是機器的智慧高低,就會變成沒有意義。只會下西洋棋的電腦跟只會下圍棋的電腦,哪一台比較聰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會有意義,因為這兩者擅長的項目不同,無法直接比較,不過如果有第三台電腦,能以同樣的水準達成所有目標,而且會有一項表現得比其中一部電腦更好(像是能下贏西洋棋),那麼說第三台電腦比較聰明,就沒有多大爭議了。

Alphago 是只會下圍棋的電腦,跟 IBM 只會下西洋棋的深藍相比,哪一台比較聰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會有意義,因為這兩者擅長的項目不同,無法直接比較。圖/Buster Benson @flickr

電腦特定能力超專精 vs 人類的廣泛智慧──邁向「通用人工智慧」

IBM 深藍電腦專門用來下西洋棋,在 1997 年還擊敗過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不過它只能達成下西洋棋這麼有限的目標——別看深藍電腦的軟硬體設施有多麼厲害,事實上它就連跟四歲的小朋友玩井字棋都會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的智慧與之相比就廣泛得太多了,熟練幾十種令人嘆為觀止的技巧都不是問題。只要給頭好壯壯的小孩子夠多的訓練,別說任何遊戲都能來上一手,還有能力開口說任何語言、從事任何運動跟職業。

以現階段人類和機器的智慧相互比較,如下圖所示:

圖中每個箭頭分別表示,現階段最優秀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達成的目標,也呈現出現階段人工智慧有限的屬性:每個系統都只能達成非常特定的目標。相較之下,人類的智慧可就廣泛許多:一個頭好壯壯的小孩子透過學習,就幾乎可以在每一個目標中,表現得更好。

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大獲全勝,機器只能在少數有限的範圍內贏過人類,只是項目正持續增加。研究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是打造「通用人工智慧」,盡可能擴大廣泛的範圍:幾乎可以達成任何目標的能力,包括學習在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定你將來擁有做為個人助理的全新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沒有自己的目標,完全依照你的吩咐行事,而你要求它準備一頓豐富的義大利佳餚。收到指令的機器人開始上網搜尋義大利食譜、找出最近的超市去採買、學習怎樣做義大利麵,如此這般。最後它順利買回食材弄出大餐,酒足飯飽的你想必會認為它聰明得可以。

收到指令的機器人開始上網搜尋義大利食譜、找出最近的超市去採買、學習怎樣做義大利麵,最後順利買回食材弄出大餐。其實機器人只是井然有序替自己設定了好幾個子目標,再一一完成。圖/Pexels @pixabay

實際上,這頓飯原本就是你設定的目標,機器人則是在你提出要求後,接收了你的目標,然後井然有序替自己設定了好幾個子目標,包括超市結帳和磨碎帕馬森起司都算在內。在這個案例中,能否使命必達是判定智慧行為與否的必要條件。

對我們人類而言,工作的困難度理所當然會跟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去完成有關。但是將這種標準套用到電腦上就不適當了。要我們算出 314,159 乘以 271,828 可比認出照片中的朋友難多了,但是電腦早在我出生以前,就展現出遠遠超出人類的算術能力,但直到最近才開始有辦法像人類一樣辨識圖像。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 paradox)指的就是這種看似簡單的感受能力背後其實卻需要耗費龐大運算資源的現象,也說明了為什麼人類的大腦能輕鬆完成辨識工作,因為我們投注了龐大的客製化硬體設施在這個領域—確切的規模超過我們腦容量的四分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莫拉維克的「人類能力地貌圖」,電腦潛力已抵達山腳

莫拉維克「人類能力地貌圖」的概念呈現。海拔高度象徵電腦從事該領域的難度,海平面淹沒的部分則是電腦現在可以完成的任務。

電腦是萬用的機器,擁有完成任一種工作項目的潛力,人類的潛力相較之下,會在需要長期維持重要性的領域表現得比較強,小事當然沒打算放在心上。想像一張「人類能力地貌圖」,我們可以在低窪地區標上「算術」和「死記硬背」,在山腳處標上「定理證明」和「西洋棋」,在高山頂標上「劇烈運動」、「手眼協調」和「社交互動」,那麼電腦的進展就會像是慢慢淹過地表的洪水。

自從他留下這段文字後不過幾十年,如他所預期,海平面加速上升,彷彿遇到強力的全球暖化,當年他筆下的山腳處,有些(好比說是西洋棋)早就已沉到海水裡一段時間了。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或許有一天會淹過某個引爆點,引發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機器而言,這個關鍵海平面,就是學會自行設計人工智慧之時。在海水漫過這個標高位置之前,海平面的上升都是人類改善機器的緣故,超過這個高度以後,海平面的上升就會是機器改善機器的結果,而且極有可能以破紀錄的方式,超越過去人類改善機器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吞沒所有地表。這個神奇又眾說紛紜的概念叫做「人工智慧爆炸奇點」。

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或許有一天會淹過某個引爆點,這個關鍵海平面就是機器學會自行設計人工智慧之時,也就是「人工智慧爆炸奇點」。圖/geralt @pixabay

半世紀以前,電腦從低窪處開始,淹過了徒手計算和記帳的工作,不過那時我們大多數人都還是站在陸地上,現在洪水已經抵達山腳,我們得認真看待此地失守的問題。站在山頂上看似安全,不過,如果洪水氾濫的速度維持不變,這些陣地大概再過半世紀以後,也會無一例外的淪陷。我想,在那天到來之前,我們要先準備好諾亞方舟,早點習慣在海上的生活才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