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辭千里,美洲鰻通往人生勝利組的降海之旅

曾 文宣
・2015/11/01 ・100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merican-eel-with-mouth-open
美洲鰻 Image from ARKIVE

科學家總算掌握了美洲鰻的降海遷徙路線!

10/27 有篇刊登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的研究利用檔案式可彈出衛星標誌(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s,PSATs 來看看怎麼用)追蹤了 28 隻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幾天至兩個月的時間。美洲鰻是降海洄游性魚類,牠們會在淡水河川中性成熟,然後一路游回出生地的大海繁殖產卵,遷徙的路徑可能長達 4000 公里遠。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就推斷美洲鰻降海產卵的地點在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座落在安地斯暖流和墨西哥灣流之間,大概是美國領土往東的海域。但在這片海域上,從來沒有研究人員或漁夫捕獲到成年的美洲鰻,而這篇基礎生態的追蹤研究便提供了一個直接的證據!

從2012~2014年,總共有34尾成年美洲鰻在加拿大最東南角的新斯科細亞(Nova Scotia)放流,其中28隻有成功收回衛星紀錄的資料。追蹤最久的個體有57.2天,最短的只有半天(基礎研究員表示無奈ˊˋ),總共有6隻追蹤超過一個月,其中2隻確定被鯊魚或鮪魚吃掉了(Tag 應該會在一段時間後脫離魚體,到海面上讓衛星接收紀錄資料,但這兩隻根本沒有浮上來)。

新圖片 (9)-horz
Figure from Be´guer-Pon et al. 2015

上圖是這28隻美洲鰻的最後追蹤到的地點,從新斯科細亞開始放流,A地指的是斯科細亞大陸棚(水深0~200公尺處)、B是大陸棚的邊陲地帶(水深200~2000公尺)、C是沿著勞倫森海峽(Laurentian Channel)游到開放海域、D是墨西哥灣流流經北大西洋之處、E是最後目的地的馬尾藻海。下圖則是編號 28 號的幸運兒美洲鰻這57天來的追蹤紀錄,每個黑點就是一天,從10/17 開始放流,平均每天游個30~50公里,馬不停蹄地游了2400 公里,最後在11/16 成功抵達藻海北緣(天呀,1/34的機率,研究人員都痛哭流涕了!)。

有趣的是,美洲鰻開始在陸棚往東游時,牠們會交替地在表層和底層游,作者推論美洲鰻此時可能由底層的海溫和鹽度來確認方位。跨過了陸棚,到了開放海域後,白天會躲在海平面以下 700公尺深的地方躲避掠食者,晚上則到海洋表層繼續踏上生命最後的光榮旅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無論是用哪種方法和工具追蹤野生動物,這些花大把生命從事基礎生態資訊建立的研究人員,我們一起致上最深的敬意!

  • Be´guer-Pon et al. (2015) Direct observations of American eels migrating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Sargasso Sea.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rticle number: 8705
文章難易度
曾 文宣
22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我是甩啊!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科系生態演化組|寫稿、審稿、審書被編輯們追殺是日常,經常到各學校或有關單位演講,寒暑假會客串帶小朋友到博物館學暴龍吼叫。癡迷鱷魚,守備領域從恐龍到哺乳動物,從陰莖到動物視覺,因此貴為「視覺系男孩」、或被稱呼「老二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