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知識大圖解:拆解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

知識大圖解_96
・2015/01/12 ・63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51
(點擊看大圖)

我們打開Nikon D600,檢查其內部組件

D600是Nikon出產的全片幅數位單眼反射式相機(DSLR),旨在提供消費者一台具備專業性能但價格平易近人的相機。

拜大小為35.9×24公釐的CMOS感光元件所賜,它的畫素高達2430萬像素。與D600價位相近的款式通常感光元件只有其一半或四分之一大,這是由於傳統的全片幅感光元件成本相當高,導致每一片矽晶片可生產的感光元件數量較少。

以全片幅感光元件擷取的圖像由EXPEED 3成像引擎處理。EXPEED 3是內含多中央處理器(CPU)的媒體處理器,可以執行多重任務,例如色彩再現、灰階處理、影像銳化、伽馬校正和壓縮等。由於有多CPU,EXPEED 3成像引擎能夠平行執行多項任務,因此相機連拍速率可每秒高達5.5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其他同樣高級的全片幅相機相較,D600最重要的特點是它輕便的設計──體積為14.2×11.2×8.1公分,重量也輕。而輕便背後的奧祕在於整合雙SD卡插槽,並選用體積較小的內部晶片和電板。

何謂全片幅?

全片幅單眼相機的感光元件相當於35mm底片的大小,主要優點是以全片幅感光元件拍攝的影像範圍較一般感光元件來得大,因此畫面不會被裁切,拍攝到的角度也更寬廣。舉例而言,一個24mm的鏡頭若是裝在全片幅相機上,則可拍攝到視角84度的影像,而焦距轉換率為1.5的一般相機則只有62度。除此之外,全片幅相機能應用於較大的感光點,進而取得更寬廣的動態範圍與更低的雜訊,因此影像即使過曝仍能保留細節。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04期(2015年1月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20世界地球日,一起玩 Google doodle 遊戲學蜜蜂小知識!
PanSci_96
・2020/04/22 ・136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玩過今天的 Google Doodle 了嗎?為了慶祝世界地球日 50 週年,Google Doodle 以蜜蜂 (bee) 做為遊戲主角,讓大家體驗沾花粉與授粉的過程,並提供關於蜜蜂的小知識,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大眼瞪小眼,此眼非彼眼

蜜蜂具有一對複眼 (compound eyes) 與三個小小的單眼 (ocelli)。其中,位於頭部兩側、又大又明顯的複眼是由許多的「小眼」(ommatidia) 單元所組合而成,每一個小眼上都具有角膜鏡 (corneal lens) 和晶錐 (crystalline cone),能夠將光線集中並聚焦在數個延長、環狀排列的網膜細胞 (retinula cell) 上,而在小眼的中央則具有能夠接受光的感桿 (rhabdom) 構造。

由於小眼環狀排列的一叢視網膜細胞外圍被一圈吸光的色素細胞(pigment cell)所包圍,導致每個小眼獨立成像,並與相鄰的小眼分開來,而當所有小眼的影像加在一起時則可提供全景式的影像,便是所謂的聯立影像眼 (apposition eyes)。

圖/slideplayer, after Snodgrass, 1935 / Wilson, 1978 / CSIRO, 1970 ; Rossel, 1989

至於在頭頂上、複眼之間則具有排列成三角形的三個小單眼,其最外層的透明表皮覆蓋在同樣透明的真皮細胞上,因此光線可以透過去並到達由許多感桿組成的網膜細胞上,然而由於進入單眼的光線聚焦在感桿之後,所以視網膜只能接收到模糊的影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眼主要會整合大視野範圍的光線,對低強度的光或光的細微改變相當敏感,但並不具有高解析力,故通常作為飛行時控制上下左右搖擺的水平儀,和記錄與白晝行為節律相關的光強度週期變化。

女王大人高高在上

真社會性 (Eusociality) 高度發展的蜜蜂蜂群中通常會有蜂后 (queen)、工蜂 (worker)、雄蜂 (drone) 三個角色。蜂后與工蜂皆為雌性,蜂后體型較大,能夠產卵甚至抑制其他工蜂的生殖能力;而工蜂則負責建造蜂巢蜂室、搜尋獵物、守衛蜂巢與餵食幼蟲,至於雄蜂則會與蜂后交配,提供精子,由於其交尾器會在交尾後撕裂,雄蜂便會因而死亡。

圖/IRISH BEEKEEPERS ASSOCIATION CLG, after Winston, 1987

誰知盤中飧,蜜蜜皆辛苦

外出的工蜂會採集花蜜,並將其收集在腸胃 (proventriculus or honey stomach) 當中。當工蜂回巢後,便會將花蜜吐出 (regurgitate) 並傳給內勤的工蜂,接著內勤的工蜂便會將花蜜消化並反覆的吸入再吐出,製造泡泡來增加表面積,好讓原先花蜜中高達 70~80% 的水分能夠慢慢蒸發,並藉由消化酵素將蔗醣水解為葡萄醣與果醣,同時分解掉其他澱粉與蛋白質,增加酸度。之後便會將蜂蜜存於巢中,藉由巢中的高溫與搧風,使得水分降低至 18% 左右,讓糖份濃度過飽和而能避免發酵 (fermentation) 後,便會以蜂蠟封存起來。

圖/Pixabay

除了上述以外,Google Doodle 還提供了更多有關蜜蜂本身的知識,以及蜜蜂對自然生態的不可或缺,像是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農作與 85% 的開花植物都需要仰賴他們授粉,以及蜜蜂被科學家視為關鍵物種 (keystone species),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則可能整個生態系統將徹底崩潰等等,可見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在世界地球日 50 周年的今天,你對維持生態的蜜蜂們更加了解了嗎?

資料來源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比噴射戰鬥機更快的極音速飛機就要誕生!?SABRE 將把人類送往更遠的天際──《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20/01/01 ・10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9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萊特兄弟於 1903 年完成史上首次的動力飛行以來,人類已在空中與更高的空域取得了驚人進展……

此後的數十年間,人類開發出噴射引擎,進而徹底改變全球運輸。

我們突破了音障,客機與戰機能以超音速飛行。在掌握火箭技術下,登月、探險車漫遊火星、人造衛星繞行地球因此成真,這些火箭則能在平安返航後重複使用。

在掌握火箭技術後,登月、探險車漫遊火星、人造衛星繞行地球都因此成真。圖/Pixabay

能將人類送往更遠天邊的科技

然而,英國航太系統公司與反應發動機公司 (Reaction Engines) 攜手合作,希冀以「同步吸氣式火箭引擎」(簡稱 SABRE)將人類送往更遠的天際。

一旦造好,SABRE 的妙處就在於一體適用的設計。相形之下,前段列出的里程碑則有賴各種獨立的科技,才得以實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空氣的噴射引擎最適合讓飛機從跑道起飛,並賦予極佳的機動性。然而,在推動飛機的速度上,噴射引擎卻有所不足。相反地,火箭引擎雖然推進速度驚人,卻犧牲了飛行時的掌控力,且極耗燃料。

SABRE 則會採用混合動力設計,結合前述兩種引擎的動力技術,讓飛機能像噴射機般起飛、在空中巡航,且有足夠的動力飛進太空。

SABRE 的發展不僅能為航空業帶來持續進步的希望,新科技還可讓我們的基本知識更臻完善,有助於解答其他領域的問題。

本專題會進一步探討 SABRE 的核心:預冷式熱交換器 (precooling heat-exchanger),可急速冷卻移動中的粒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ABRE將克服高速噴射引擎所帶來的挑戰。(點圖放大)圖/知識大圖解

這項技術可望被廣泛應用,好比空調與冰箱的效能改善、車輛的熱回收機制更佳,以及核電廠冷卻系統升級。

一旦 SABRE 開始在天空中驅動飛機,在陸上的各種應用亦指日可待。

 

——文章出自《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2019 年 11 月號,由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 (LiveABC) 出版

 

——訂閱優惠與更多有趣的內容都在《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出土的化石如何讓這些史前巨獸重獲新生?究竟何謂恐龍的廬山真面目?──《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9/12/31 ・170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5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恐龍稱霸世界之前,地球才剛經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滅絕事件。約在 2 億 5000 萬年前, 70% 的陸地物種與 96% 的海洋生物都在一次神祕的大災變中就此消失……

證據顯示,這場二疊紀大滅絕並非單一事件;或許是一系列的巨型隕石撞擊地球,抑或連續的火山活動導致各地陷入火海,並發生爆炸。另外,海床可能會突然溢出大量的甲烷,造成氣候劇變。

無論如何,災變顯然來得迅雷不及掩耳。

存活下來的動物進入新的地質時代,接著開始主宰地球。由於許多生物都消失了,地表植被因此繁茂生長,如此過了 1000 萬年後,整體環境變得相當適合新物種繁衍。

名為主龍類的爬行動物開始於三疊紀中期出現,並適應了新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下來的 1 億 7000 萬年間,大大小小的恐龍遍布全球,從體型與烏鴉相仿的小盜龍,到藍鯨般巨大的阿根廷龍皆有。

曾經紅極Yee時的恐龍。圖/GIPHY

不過,末代恐龍全在最近一次的大滅絕中陣亡,好似大自然為之後的人類演化做了安排。

恐龍化石深埋在地底數百萬年後,人類始才出現。

我們仍未知道那時所挖到的化石背後的秘密……

然而,1824 年以前,人們雖發現了恐龍化石,卻不曉得這些化石的所屬物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津大學教授威廉.布克蘭研究的骨骸早在 150 年前左右就被博物學家羅伯特.普勞特所發現。後者深信這些骨頭是某種巨人的遺骸,但布克蘭心知這些化石勢必源自某種肉食性蜥蜴,並將其命名為斑龍(Megalosaurus,意為巨蜥)。

19 世紀時,有些新發現則受到質疑。1824 年,業餘化石獵人瑪莉.安寧首度發現完整的蛇頸龍骸骨,但專家卻不太相信。喬治.居維葉以創始「脊椎動物生物學」聞名,並替仍存活至今的 50 餘個物種命名。

他認為安寧的發現是假的,理由是這種動物的頸骨過多,頸子根本抬不起來,因此懷疑安寧發現的化石其實分屬兩個物種。

地質學會也覺得事有蹊蹺,因此召開會議進行研討。辯論了許久,最後認定安寧的發現為真。不過,以質疑眼光看待新發現也非壞事,因為當時已有用假化石詐騙博物館的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時就已有用假化石詐騙博物館的案例。(非當事恐龍)圖/onecrazykatie@Pixabay

古生物學進入新時代雖令人振奮,但許多研究員覺得,僅憑如此少量的資料就下定論有點言之過早。其他人則盡可能將所有資訊都記錄下來,但這有賴龐大的書面作業。每件事都須以紙筆來記錄,從化石資料庫、系譜樹到嚴謹的統計分析皆然。

當時,率先登錄恐龍相關資料的先驅之一為德國古生物學家亨李齊.鳩格.布朗。布朗以圖表等創新方式來呈現新發現的資訊。在研究化石的樣貌並進行運算後,他建立了一套資料庫,並於 1849 年發表了索引。後者指出特定物種於何時出現和消失,這在當時可謂重大突破。

1896 年,學界發現了放射線。很快地,它就被用來測量地質年代,方法為觀察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radioactive isotope) 的衰變率,進而協助判定化石的年分。

到了同一世紀末,科學家已大致勾勒出恐龍生存的年代區間。這時才發現,地球其實遠比想像中還古老許多,因而對地質史徹底改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恐龍的大小事。(點圖放大)圖/知識大圖解

電腦的問世對資料分析影響甚距,許多資料都能由這種機器快速處理完畢,古生物學也因此有所改變。

大型資料庫已於網路上建置,透過電腦就可找出化石與現存生物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或許是,現代科技已能以精確的成像技術勾勒出恐龍的樣貌。

雖然仍有很多未知事物尚待探索,但我們無時無刻都有關於恐龍的新發現。

 

——文章出自《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2019 年 11 月號,由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 (LiveABC) 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優惠與更多有趣的內容都在《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