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論文故事】別讓科研野外考察變成性騷擾高發區

果殼網_96
・2014/08/22 ・199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vyp

對於進行野外考察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說,除了要面臨繁重的科研工作和艱苦的自然環境外,還有可能面臨隊內成員造成的傷害——最新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性騷擾和性侵犯在野外考察地時有發生,而受害人則基本舉報無門,施暴者也逍遙法外。這項研究[1]於7月16日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論文作者、美國斯基德莫爾學院的羅賓·尼爾森(Robin Nelson)教授對此研究接受了果殼網的採訪。

nUCNbAH4psmX17oxV3yGFfdNObSX0tfh-LdTzla-zHhADgAAsAoAAEpQ
很多專業的學生需要進行野外考察。圖為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野外考察。圖片來源:humboldt.edu

對於許多人類學、考古學、地質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來說,進行實地考察是科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能夠親自去探索各種生態和文化背景也是吸引眾多年輕研究者選擇這些學科的首要原因之一。另有研究顯示,進行實地工作越多的科學家,所發表的文章和獲得的基金也相應越多。此前對很多職業的工作環境及人際關係的研究顯示,工作場所發生的性騷擾和性侵犯事件並不少見。不過對於野外考察時的工作環境我們還不甚了解,特別是性騷擾和性侵犯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

研究者藉由電子郵件和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了調查,主要關注三個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受訪者是否在實地考察期間經歷(目擊或遭受)過性騷擾或性侵犯?如果有,那麼——
  2. 誰是施暴者,誰是受害者?
  3. 考察地點是否有行為準則或是有效的舉報機制?

最終,研究者們收到了666份有效回复,包括142名男性和516名女性。其中,約75%的受訪者來自美國;約75%的受訪者來自人類學和考古學專業,其餘專業包括生物學、地質學等。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4%的受訪者親身經歷過性騷擾,比如不恰當的或者與性相關的言辭、對於身體美的評論、言語上揶揄性別差異等類似的玩笑等。更糟糕的是,超過20%的人經歷過性侵犯,包括受害人非自願的身體接觸,或是受害人不能或沒有表示同意的身體接觸,或者是因為怕遭受暴力威脅而沒有表示拒絕的身體接觸。受害者中,超過90%的女性和70%的男性為學生或者僱員。還有5位受害者表示他們是在高中時遭受性騷擾的。

調查還發現,女性遭受性騷擾的比例比男性高出3.5倍,而女性遭到性侵犯的比例更是比男性高出5.5倍。另外一個不同是,對男性實施性騷擾或性侵犯的多為受害者的同級,而對女性實施性騷擾或性侵犯的多為她們的上級。尼爾森教授告訴果殼網:「由於女性大多被她們的上級所侵犯,其中有權力等級因素存在,所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受害者並不知道合適的舉報機制。而且對這些受害者來說,即使舉報,也是在拿自己的工作和職業前途冒險。」研究者們承認,他們的研究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因為性騷擾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更有可能來參與調查。不過,也有一些受害者告訴他們,由於性侵犯事件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太大,所以不願再回憶起當時慘痛的經歷。

研究項目領導者、伊利諾伊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凱特·克蘭西(Kate Clancy)對研究結果感到憂慮。她指出:「我們擔心性騷擾和性侵犯事件的高發,可能是迫使女性離開科研領域的原因之一。」研究者們指出,這些野外考察團隊的領導人知道如何獲得併管理研究基金、遵循研究方案,並為團隊提供後勤保障。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不懂得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人際關係衝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N0XP7A8Wy8r439pqHg-W0O5bAZoDVZ6tkbrULS9-8OQAQAAHQEAAEpQ
研究項目領導者凱特·克蘭西教授。去年,克蘭西教授也曾進行過類似的調查研究。圖片來源:sciencecodex.com

在談到如何改善現狀時,尼爾森教授告訴我們:「雖然讓第三方在現場監督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實地考察的費用可能會很高昂;再加上近來科研經費緊張,所以讓所有考察點都有第三方入駐是不太可行的。」她認為科研領域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探尋解決辦法,建立更清晰的規則和工作地點行為準則,依靠人們的自覺而不是第三方的監督。她認為:「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和受教育環境並不是不可能的。」

研究者們希望她們的研究可以啟發社會對於默許性騷擾和性侵犯的反思,並建立和實施政策以更好地保護進行野外考察的學生。此外,尼爾森教授表示目前還有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們即將展開針對實驗室內學科的類似研究,他們將於這些研究者建立聯繫並分享調查結果。(編輯:球藻怪)

參考文獻:

  1. Survey of Academic Field Experiences (SAFE): Trainees Report Harassment and Assaul Kathryn BH Clancy mail, Robin G. Nelson, Julienne N. Rutherford, Katie Hinde Published: July 16, 201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2172
轉載自果殼網 2014-07-18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濫用 Deepfake 製作換臉影片,有哪些法律責任?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022/01/25 ・528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黃伊平/執業律師,台北大學法學碩士

編按:在出現Deepfake之後,網路世界進入了「眼見不為憑」的年代。

本次泛科學和法律白話文合作策畫「Deepfake 專題」,從Deepfake 技術與辨偽技術、到法律如何因應。科技在走,社會和法律該如何跟上、甚至超前部署呢?一起來全方位解析 Deepfake 吧!

網紅小玉涉嫌利用人工智能 AI「Deepfake」(深度造假)技術,把多位公眾人物的臉部圖像移花接木到色情影片的主角身上,重製成「換臉影片」,並成立「台灣網紅挖面」社群,供人付費觀看,以獲取不法利益。被害人數眾多,其中不乏藝人、政治人物、知名網紅等。

而未經當事人同意,製作「換臉」的影片,這樣的行為會觸犯那些法律呢?

換臉影片觸犯《刑法》哪些罪名?

換臉影片屬於新型的數位性犯罪,在台灣還沒有處罰前例,目前大多認為可能會涉犯《刑法》的「散布猥褻罪物品罪」和「妨害名譽罪」。

「散布猥褻物品罪」包括哪些具體行為?

首先,刑法處罰「散布猥褻物品」的行為,依照實務見解是指:「客觀上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內容可與性器官、性行為及性文化的描繪與論述聯結,且引起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道德感情,有礙於社會風化的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體來說,「Deepfake」換臉影片的劇情,如果含有「暴力、性虐待或人獸性交」的情節,或雖然無關「暴力、性虐待或人獸性交」,但有引起一般人羞恥的性器官裸露、性行為的內容,且缺乏適當的安全阻隔措施(例如沒有用包裝隔絕並標示「18 禁」),就會違反《刑法》的散布猥褻物品罪,刑度是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9 萬元以下罰金。

實務上,曾有人不滿女友提分手,憤而把交往時拍攝的女友裸體照片散布在社群網站 Instagram,被法院判拘役 50 天,並以「一天 1000 元」易科罰金。

還有一則案例是前男友在兩人分手後,在網路論壇上傳親密影片供人瀏覽,被害人直到聽朋友說網路上有疑似自己的性愛影片,才知道受害。而觸法的前男友,也被法院判有期徒刑 3 月,緩刑 2 年。

將他人的裸照發佈在 IG 上,就有可能成立「散布猥褻物品罪」。圖/envato elements

另外,如果換臉影片的內容涉及「未成年人」,加害人除了違反《刑法》的散布猥褻物品罪外,還會同時觸犯保護兒少所特別制定的《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如「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罪」以及「散布少年為性交及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基於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原則,加害人將會被用刑責較重的《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罪》來處罰。

舉例來說,有個案例是被告在拍攝自己跟未成年人的性愛影片後,用影片要脅被害人,又把影片上傳到色情網站。針對拍攝影片的行為,被法院處有期徒刑 1 年 1 個月;恐嚇未成年人的部分,則被處有期徒刑 3 個月,得易科罰金;最後,散布猥褻影片的部分,被處有期徒刑 6 個月,得易科罰金。

不過,並非所有傳送裸露照片的人都會被定罪,還需要達到「散布」的程度,實務就曾有被告先拍攝被害人跟自己性交時的照片,還有被害人的大腿、胸部等私密處,再將照片傳送給某位網友觀賞;法院認為,被告只有把照片傳給「1 名」網友,不算是「散布」,就不能用散布猥褻物品罪處罰。

並非所有傳送裸露照片的人都會被定罪,還需要達到「散布」的程度。圖/envato elements

換臉影片又為何符合「妨害名譽」?

所謂妨害名譽罪,包含「公然侮辱罪」和「誹謗罪」兩種類型。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在保護人民的名譽免於侵害,但差別在於:前者是透過「表達意見」來侵害名譽,後者則是用「陳述事實」的方式來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務上,有法院用「事實能否驗證」的判準來區分「公然侮辱罪」和「誹謗罪」。

換言之,如果行為人的言論,語意脈絡空洞而無意義,無法客觀檢驗所依附的事實,僅讓被害人主觀評價下的感情或名譽意識受損,就屬於「侮辱」;反之,如果語意脈絡具體而有意義,客觀上可以清楚理解、辨識指摘的特定事實是什麼,此時就傷害到被害人客觀外部的名譽,就是「誹謗」要處理的範疇。

舉例來說,曾有被告在他人臉書專頁文章下留言「智障超譯的女表子」等文字,法院認為「婊子」是針對撰文者的「性別」的侮辱性用語,判被告犯刑法的公然侮辱罪,處罰金2千元。

另則案例是:被告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上,張貼指摘被害人是「史上地表最強小三」等內容的文章,法院認為被告用散布文字的方法,指受害人是介入他人婚姻關係的第三者,足以貶損人格尊嚴與社會評價,所以觸犯刑法的加重誹謗罪,處拘役 45 日,得易科罰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網路上對人謾罵,就有可能被判「妨害名譽罪」。

那 Deep fake 換臉影片到底觸犯「公然侮辱罪」還是「誹謗罪」呢?

由於影片已直接將被害人的臉置換到 AV 內容當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侮辱或謾罵被害人的文字,但影片本身已足以向觀賞者傳達「羞辱、侮蔑」被害人的意味,並讓被害人感受到極大的輕視和痛苦,所以可能會成立刑公然侮辱罪。

而含有性交和裸露鏡頭的換臉影片,一旦在網路流出後,不免有人會相信影片主角有拍攝的事實,將嚴重影響被害人在一般人心中的名譽和社會地位,所以也可能會成立加重誹謗罪。

而觸犯刑法公然侮辱罪,可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觸犯刑法加重誹謗罪,則將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臉影片觸犯了《個人資料保護法》!

所謂「個人資料」,依規定包括:任何足以辨識個人的資料,包括姓名、生日、特徵等。由於製作「Deepfake」換臉影片,勢必會擷取被害人的臉部照片,而可以辨識個人的「臉部特徵」,實務肯認這就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所要保護的「個人資料」。

每個人的「臉部特徵」都屬於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圖/envato elements

而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原則上需要得到當事人本人的同意,僅當政府機關基於法定目的,或私人基於契約關係、或其他重要的公共利益時,才能在不經同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但無論如何都不能侵害當事人的利益。否則,可能就會違反「非公務機關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最高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100 萬元以下罰金。

類似案例像是:被告未經被害人同意,就在臉書社團張貼被害人的姓名、年齡、地址、個人大頭照、生活照、住家外觀照片,同時發表「小心這個人外表會騙人,目前侵占案避不見面」等言論。法院認為,被告把自己跟被害人間的債務糾紛私怨訴諸公眾,將被害人的個人資料揭露在臉書社團專頁,顯然侵害被害人的資訊隱私或自決權,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罪名,處有期徒刑 3 月,得易科罰金。

此外,為了製作 Deep fake 換臉影片,勢必使用明顯能夠辨識被害人的臉部照片,且非出於任何公益目的;依個資法,加害人就該負起「損害賠償」的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肖像權被侵害,可依《民法》請求賠償

《民法》保障每個人的肖像權,這是一種「個人決定肖像是否公開的權利」,肖像權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揭露自己肖像,並決定在何種範圍內、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

因此,如未經同意,就拍攝、重製他人的肖像等,就會侵害肖像權。

過去曾有案例,被告未經他人同意,就把被害人的照片後製,在臉上增加手掌圖案,並刊登在網路,表示「打臉」的意思,即使被告辯稱是為了評論與公益有關的事項,才製作網路圖片,但法院認為被告「並沒有」利用被害人肖像的權利,而以網路方式公開打臉圖片,已嚴重侵害被害人的肖像權。被害人除了可以請求刪除打臉圖片,也可以要求賠償自己的精神上損害。

(非當事打臉圖)

因此,那些臉部照片遭盜用、被製成換臉影片的被害人,可以依法請求製作者刪除影片,並請求慰撫金──具體來說,法院將依照實際加害情形、所造成的影響、被害人痛苦的程度、雙方的身分地位、經濟情形及其他各種狀況,以確認合適的賠償金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臉也是「性騷擾」,可以申訴啟動調查

什麼是性騷擾行為?《性騷擾防治法》指出:像是那些違反被害人意願,播送跟性或性別有關的影像,而有損害被害人的人格尊嚴,造成被害人感受敵意或冒犯的情境。

而換臉影片將被害人照片後製成 A 片主角,彷彿讓眾人看見赤裸裸的自己,使被害人深感冒犯和不舒服,就是一種性騷擾。

性騷擾事件的被害人可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訴,主管機關即應開啟調查程序,並可依法對行為人處以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而有鑑近年數位和網路性別暴力案例頻傳,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更在今年 110 年 2 月 3 日,發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定義、類型及其內涵說明」一文,內容是參酌 CEDAW 一般性建議第 19 號第 6 段意旨,明確定義數位/網路性別暴力,明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態樣,其中就包括「未經同意散布與性/性別有關個人私密資料」,並表態有意擬定相關防治政策、訂修法規,有待後續明顯進展。

「換臉 A 片」也是一種性騷擾。圖/envato elements

要求換臉影片下架,有法律機制嗎?

被害人若發現某網路平台上有換臉影片,可以要求業者將影片下架嗎?

關於網路平台業者有無管制用戶言論的責任,曾有判決指出:網路業者並非司法機關,沒有判斷用戶行為是否構成侵害他人權利的權限,且若平台判斷錯誤,將有侵害言論自由的疑慮。為了兼顧用戶的言論自由及保護被害人權利,網路業者只有在「明知或有相當理由足認確實發生侵權行為」時,才有採取防止措施(例如刪文)的義務。

換言之,在侵權事實水落石出之前,依照法院的慣例,網路平台業者可能沒有主動和積極管制用戶言論的權責,被害人除非能證明權利受到侵害,才能要求網路平台業者下架影片,較難及時避免損害繼續擴大。

為了處理這樣的進退兩難,行政院在 107 年 4 月 27 日提出《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明定網路業者對提供使用的資訊,應負擔法律責任──當被害人告知或警察機關通知有侵權的內容,網路業者就應採取適當的處置並保全證據。

業者如果確實在合理期間內移除侵權資訊,並好好保全相關證據,就可以免除後續的賠償問題。因此,本草案如經未來立法院三讀通過,可望附加網路業者更多積極管制換臉影片的措施。

圖/envato elements

此外,依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要求,須設立「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管道」。若民眾發現有害兒少身心健康的網路色情內容時,可以向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提起申訴,iWIN 機構將依規定進行查證,如查證屬實,即通知業者移除或改善,若屆期未移除或改善,主管機關可以對業者進行裁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的發展原意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然而一旦遭有心人濫用,所造成的危害,將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長期氾濫的虛假訊息、以及層出不窮的網路性暴力威脅,除了有賴立法管制,也不該忽略加強對網路使用者的教育宣導,而將性別平權的概念深植到每個人的心中,才能從根本解決網路/數位的性別暴力現象。

願立法追上科技的腳步前,我們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地成為 Deep fake 換臉影片的終結者。當看見非法的色情影片,不下載、也不分享,提出檢舉,終結那些血淋淋傷害持續擴大的可能性。

所有討論 1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6 篇文章 ・ 531 位粉絲
法律白話文運動」是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與法治思想的獨立媒體,願與讀者一起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色狼出沒,請注意! – 會是基因惹的禍?
afore
・2015/07/01 ・107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基因可能會決定一個人從事性犯罪的機率。 source:Matteo Parrini

基因會決定我們的膚色、身高等外在特質,這幾年有一些研究顯示,我們的性格或許也會受到基因影響。近日,一份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研究指出,基因可能會決定一個人從事性犯罪的機率。如果這個說法屬實,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對潛在的性犯罪者採取預防措施,藉此大幅降低性犯罪發生的可能性。

這個研究團隊由來自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及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所組成,他們利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瑞典在1973年至2009年間共兩萬多名男性性犯罪者的資料(在瑞典的性犯罪案件中,加害者為女性的比例只佔不到百分之一,因此研究團隊沒有將她們列入考量)。結果研究團隊發現,在導致男性成為性犯罪者的因素中,基因就佔了百分之四十,是影響最大的因素,成長環境則只佔了百分之二。研究團隊還發現,如果一位男性的父親或兄弟曾因性侵害或性騷擾而被定罪,這位男性從事性犯罪的機率就會是一般男性的五倍。

不過許多科學家也指出這個研究的多項限制。例如該研究指出,如果一位男性疑似帶有性犯罪傾向基因,那他從事性犯罪的機率會是一般男性的五倍。但任教於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作者之一的Seena Fazel(席南‧法哲)表示,這些數據的實際差異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進一步觀察這些數據,我們會發現在瑞典的全部人口中,被定罪的性犯罪者只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而如果一位男性帶有疑似性犯罪傾向基因,那他從事性犯罪的機率也只有百分之二點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研究團隊的領導者Niklas Långström說:「儘管相對來說,性犯罪發生率仍不高,我們的研究仍然可以證實基因對於性犯罪行為是有影響的。如果我們能在憾事發生之前,就對擁有性犯罪基因的高危險群家庭採取預防措施,那我們就可以大大減少性犯罪受害者的數量。」

其他科學家也指出研究的其餘不足之處。例如,許多研究都指出,孩童期曾遭受虐待的人們在成年後也較容易有虐待傾向。然而此研究並沒有把孩童期是否曾遭到虐待等因素包含在內。另外,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心理學家Cathy Spatz Widom也指出,社會大眾普遍對有性犯罪者的家庭帶有偏見,導致這些家庭的其它成員因性犯罪而被定罪的機率也提高許多。

法哲表示,他們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在流行病學上,未來的研究可以包含更多、更廣的生物學樣本。這樣一來,研究人員也許能夠找到會引發人們犯下性侵害、性騷擾等罪行的基因片段。

資料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fore
2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泛科學特約編譯作者。一個很容易臉紅的女生,最想去的國家是印度。